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有力保障,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应充分认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充分认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意义。一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如果走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老路,是难以为继的。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产出效益高的发展。我国资源总体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造纸、乙烯、水泥等产品综合能耗普遍偏高。只有将发展由依靠资源大量投入转向提高利用效率上来,才能增加投入产出比,以较小的资源成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各国围绕能源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禀赋不高,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主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地集中,保障供给安全风险大。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供给压力,降低进口依赖度和供应保障安全风险。
四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在同等技术水平、产能规模下,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资源利用总量越少,污染排放越低。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可以代替原生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最终处置量,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取得了积极成效。2012年至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45.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以上,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粮食节约取得阶段性成效,资源节约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同时,必须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扎实做好资源节约集约重点工作。一是推进一体化节约工作。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推进“能水粮地矿材”高效利用。优化节能目标管理和制度建设,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大力推动工农业节水。推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节约减损,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优化存量土地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二是大力倡导全民节约。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资源就是增加资源的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努力形成全民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公共机构带头节约,全面优化办公流程,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推广高效节能等绿色产品,倡导扩大绿色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教育,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
三是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强科技攻关、夯实科技基础,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创新资源,围绕能源、战略性矿产、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粮食节约减损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共性技术和关键设备攻关,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强化对资源节约的科技支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对接。
四是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强化法规标准刚性约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不断完善和逐步提高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水耗、物耗标准,促进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高效利用。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