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布时间:2024-02-22 17:21|栏目: 循环经济 |浏览次数:

循环经济是资源效率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推动以大宗废弃物高值利用为重点的资源循环利用,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开展生态设计,施行清洁生产,重塑产业链、供应链,有效降低污染物和温 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总量,让循环经济的“金字招牌”更加绚丽夺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家规划的重点工作和推进的政策措施,以期为各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参考。

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与内涵拓展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从“十一五”到“十四五”,先后印发《国务院关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十一五”期间,我国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技术支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迈出重要一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十二五”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延伸产业链:

一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收源头减量之效。

二是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以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生产方式。 

三是构建循环型服务体系,包括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推行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

四是开展“十百千”行动,实施十大重大工程,创建百座示范城市(县),培育千家示范企业和园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在行业间、全社会的产业链接,覆盖循环型产业体系、城市循环发展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领域。十项重点任务包括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城市低值废弃物资 源化利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链接、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再制造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等。

“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提出,要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重点产品绿色设计、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废旧物资回收网络、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 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部署了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并部署了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六大行动。 

循环经济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并体现在以下方面:循环经济本质从资源循环利用,包括综合开发、再生利用、再制造等,扩展到循环利用产业链各环节一切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分子层面的物质循环、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目的或效果,从原来的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环境,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从实现手段看,原来着力点是清洁生产,后融入了生态设计(也称环境设计)、产业链招商、绿色供应链管理等要素。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能源利用的源头减量,循环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鼓励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以更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更大的发展效益,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应坚持目标导向、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等原则,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迈上绿色低碳、创新引领、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专利和知识产权等价值链高端,形成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增长新动能,保障资源安全。循环经济可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增长点。世界经济论坛《中国迈向自然受益型经济的机遇》报告指出,社会经济系统转型在中国将创造1.9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和88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措施。据测算,“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与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情况对比,对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达到25%。例如,用废钢铁替代铁矿石用于钢铁冶炼,每生产1吨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吨。通过产业园区能源资源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020年全国利用余热资源约为3.7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0亿吨。再如,通过再制造、高质量翻新、延长使用寿命等途径,再制造产品相对于新件制造可节材70%—80%,减少80%以上的碳排放。 

发展循环经济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在变废为宝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满足群众对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更宜居的新需求。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研究指出,如果推广共享交通出行方式、循环利用报废汽车、设计轻量化燃油车、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等方案,中国交通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可减少9%,细颗粒物(PM2.5)排放量可减少10%,社会可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辩论上宣布我国“30·60”目标,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和积极响应。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减少废物产生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材料循环利用等措施,可分别减少10%、12%和18%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能源转型所无法解决的。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废轮胎等技术,推进炉窑余热和生物质废弃物发电等措施,可为我国水泥行业2060年碳中和目标贡献33.7%, 即循环经济在提升资源能源效率、减少资源能源投入的同时,也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空前的破坏,威胁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系统安全。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以开创更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从线性式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发展方式转 变,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重视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原则性思路

循环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从国际看,一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系统部署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一轮行动计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展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安全受到非经济因素的极大冲击,对我国资源安全也带来重大挑战。 

从国内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低值可回收利用物质回收利用难,大宗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动力电池、光伏零配件等新型废旧产品产生量迅速增长,回收拆解处理难度较大;循环再利用的质量与成本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材料的要求。

与此同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资源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刚性增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分迫切。

从2021年到2023年,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性部署。《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了废旧物资回收、再生资源利 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方面的任务。《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保障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质量,制定梯次利用、标识、放电规范等国家标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引导企业节能降碳。 

因此,应开展产品绿色设计和生产流程再造,优化生产流程,降低产品生产、运输、消费、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物质强度和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减量化、绿色化和可循环化。通过使用新材料或再生材料 替代材料以减轻物体重量;通过改变原料构成、物理或化学反应条件,使用催化剂等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发展碳循环经济;开展废弃物或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或替代有毒有害材料的利用,提取废物中的有用元素,减少原矿开采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应扭住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这个“龙头”。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年产量均在1亿吨以上,利用大宗固体废弃物既是“老大难”问题,也是潜力之所在。例如,高炉矿渣作为水泥掺和 料,与传统水泥生产相比,生产1吨水泥可节约50%的能源消耗,减少44%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如,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生产新型墙材的减碳效果也十分明 显,每年可以消纳工业副产石膏约2500万吨,与利用天然资源相比,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00万吨左右。 

应推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尤其是目前家庭闲置品到了循环利用的有利时期;推行废弃电子产品“互联网+回收”模式,提升拆解处理能力;培育报废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提高再生利用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相关产业。 

总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大资源观,更加重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加重视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水平,推进资源利用总量管理、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周宏春.循环经济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J].科技与金融,2023(12):05-11.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