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绿色发展

加强双碳战略引领、推动能源转型革命,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13 14:23|栏目: 绿色发展 |浏览次数:
加强双碳战略引领、推动能源转型革命,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专访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

image.png
▲ 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受访者供图)

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革命、新质生产力等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近期,《财经界》记者对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进行了专访。

康艳兵指出,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而“双碳”战略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进一步催生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是新时代催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源泉。

“碳中和背景下,未来三四十年间我国将催生一个数百万亿元的庞大绿色投资市场。”康艳兵认为,新形势下的中国企业使命光荣、前景光明,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财经界》:“双碳”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又非常复杂,如何科学认识“双碳”?



康艳兵: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表面是环境问题、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但此环保非彼环保!不同于末端治理的传统环保思路,碳排放影响的是全球生态系统,核心是要总量控制和源头治理。

那么,碳排放的源头在哪里呢?主要在化石能源!因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基本元素是碳和氢,燃烧后就会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总体上能源导致了接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要妥善解决能源问题。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不用能源不就基本可以实现碳中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不能仅从理论上、从碳减排的视角来看“双碳”,还要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那就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产业经济、积累财富;而当前,我们又进一步强调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就要求“跳出双碳看双碳”,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前提”来科学认识“双碳”。

但是,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民生改善,又都离不开能源!因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动力”!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我国要实现“35-50”的强国目标,未来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还要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还要大幅提升,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支撑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要尽量减少排放。所以,我国要探索创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代价来高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目标。这就要求,未来的能源系统要大幅转型革命,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大系统转型革命,进而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财经界》:“双碳”战略将对能源转型革命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康艳兵: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未来的能源系统转型革命思路,可归纳为“2方向、3原则、5个化、3重点”。

(一)2方向

一是高效,即节能提高能效,“少用能源多办事”,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物排放、保障能源安全、降低能源成本,是低碳、环保、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新理念新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最直接、最经济、最绿色的“第一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能源转型革命最优先、最无悔的选择,是永恒的主题,永远在路上。

二是清洁,即优化能源结构,要减煤、控油,科学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而未来越来越多的电将由非化石能源提供,同时为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利用带来的能源间歇性、不稳定性等问题,要积极发展储能、调峰、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模式,来保障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二)3原则

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能源领域是重中之重。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减排、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安全可靠(Reliable)、成本可承受(Affordable)、环境可持续(Sustainable)”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其中,安全、经济、绿色三项原则要统筹推进。

(三)5个化

未来能源转型革命,可归纳为“5个化”特征。

(1)节能提效持续化。节能提高能效、“少用能源多办事”,是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和基础。简单测算,如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当前水平不变,按照未来经济总量翻两番计算,则意味着未来的能源消费总量也要翻两番;而国内外不少相关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将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到2060年有望与当前水平大致相当。其前提是要强化节能提高能效,压减75%左右的能源需求。这也意味着,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度高达70%-80%左右。如果不重视节能提效,能源消费总量得不到合理控制,则我国的“双碳”目标和强国目标以及能源转型革命进程都无法顺利实现。我们要用更少的能源代价支撑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未来我国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效率要提升N倍级,这就要求采取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等综合措施,经济发展方式要高质量转型,工业、建筑、交通等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都要加快应用日新月异的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并且要倡导形成节约型的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新形势下,节能提高能效,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2)终端用能电气化。碳中和背景下,未来三四十年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部分化石能源行业将逐步退出,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动力方式将支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我们将迎来新一轮再电气化。产业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高耗能行业将得到合理控制并逐步削减规模,而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来自以电力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交通出行方面,火车已基本实现电气化,而汽车也正在快速从传统的燃油方式转向以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居民生活方面,照明、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手机、充电宝、充电桩、人工智能等都要用电,而随着节能高效热泵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居民采暖方式也正在向电气化方向转型。当前我国的人均用电量是每年6000多度电,未来可能还要翻一番左右,甚至更高。

(3)电源结构去碳化。用电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还要实现“双碳”目标,这就需要加快发展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零碳电源方式。当前我国的发电量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约为36%,未来将大幅提升到80%-90%,相应的度电碳排放将持续大幅下降。而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已超过4亿千瓦,未来受资源限制发展空间有限;新一代的先进核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技术方式。同时,为支持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将融合发展,储能、调峰、直流、柔性、分布式能源、新型电网、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蓬勃兴起,以保障新型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4)能源系统分散化。随着光伏、风电的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分散式、分布式的太阳能和风电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特别是与建筑、厂房、农业大棚等多种场景相结合的“光伏+”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技术方式,已连续数年超过当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规模的一半以上。能源系统分散化带来的投资主体扁平化特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也为能源系统变革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并且加速了分布式电源、智能微网以及新型商业模式发展。特别是分布式能源与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绿色化道路,“原来靠卖粮食挣钱,以后还可以通过卖电挣钱。”“电从远方来,更要从身边来”“原来拼资源,未来拼科技”等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兴未艾。

(5)能源供需智慧化。其核心要义是智慧化绿色化协同和数字化赋能。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能源供应端和需求端智慧化互动,使能源供需两侧更匹配、更节能、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同时,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要由传统的源随荷动转向源荷互动、乃至荷随源动,从而要充分发挥用户侧的“柔性韧性”调节作用,以助力消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相应的,车网(楼宇)互动(V2G/V2B/V2X)、光储直柔、源网荷储、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赋能到各领域,将催生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供热、智慧空调、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四)3重点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保障安全、经济的前提下,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能源系统,有3个领域需要重点关注。

(1)新型电力系统。科学推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零碳电源方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建设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以及储能、调峰、智慧化调节控制等配套设施,积极发展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新业态。

(2)新型供热系统。为科学解决冬季采暖问题,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各种高效热泵技术方式,结合采用大温差余热供暖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余热资源,并通过采用绿电,积极探索近零碳供暖新模式。为科学解决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工业蒸汽问题,要积极发展在我国已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高温工业蒸汽热泵这种节能高效的电能替代技术方式,并通过采用绿电,积极打造近零碳造纸、服装、酿酒等新业态。

(3)新型燃料系统。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大部分煤炭、石油乃至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将逐步退出,生物质能源、绿氢等零碳燃料将成为未来新型燃料系统的主体。未来这些能烧能储的新型燃料尤显珍贵,在因地制宜作为能源燃料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储能、调峰作用,同时绿氢也将成为未来零碳钢铁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双碳”战略将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催生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征的产业革命,重塑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对各行各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财经界》:“双碳”战略和能源革命为什么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将形成哪些领域的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康艳兵: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而“双碳”战略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进一步催生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是形成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源泉。按照催生形成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特点,可主要划分为四大领域。

(一)能源动力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主要特点是:(1)属于能源动力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催生的产业革命。比如,如果我们的心脏和身上的血细胞变了,整个肌体都要变。而能源就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动力和血液,所以纵观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的产业革命,大多源于能源动力革命。而当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随着能源系统大幅转型变革,特别是终端用能电气化和电源结构去碳化进程不断深化,必将催生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征的产业革命,将对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以煤、油等传统能源为主的用能形态和技术工艺将发生颠覆性变革,许多以煤、油为能源动力的传统行业将逐步退出,与此同时会涌现出大量新产业、新赛道、新质生产力,将对未来的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就业方向、投资领域、国际战略乃至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2)从能源供应端到消费端都将催生一系列面向零碳的新质生产力和绿色新动能。首先,是发电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电不用煤发了,则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零碳电力、绿色电力)就需要快速发展,并带来新型电网、储能调峰等相关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其次,在能源消费端,随着能源动力方式向终端用能电气化方向深化,将催生大量面向零碳的颠覆性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质生产力,并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例如,汽车不用油了,电动汽车新技术新产业则蓬勃兴起;炼钢不用煤了,短流程、熔融还原、氢能冶炼的零碳钢铁新工艺则蓬勃兴起;采暖不用煤了,各种形式的节能高效热泵技术等居民供热新方式则蓬勃兴起;造纸、纺织、酿酒等行业不用煤炭供应高温蒸汽了,节能高效的高温工业蒸汽热泵等工业供热新方式则蓬勃兴起,并相应撬动零碳酒业、零碳造纸、零碳纺织等下游产业革命。

(二)以降本增效为内生动力的节能技术创新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主要特点是:(1)主要为节能提效新技术创新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一般是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提高能效水平、降低能源成本,但大多不属于用能形态的颠覆性技术。例如绿色照明产业,经历了白炽灯-节能灯-LED的技术升级进程,并且当前正在向高光效黄光LED、低色温照明等下一代先进技术迈进,而每一次技术升级的重要动力都是能效提升、降低成本、更加健康舒适。(2)应用领域广泛、技术种类众多。因为能源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物质支撑,节能提高能效、“少用能源多办事”涉及到工业生产、城乡发展、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生产生活各领域各行业,相关新技术新业态应用领域广泛、技术种类众多。(3)可持续性强。以合理高效用能、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为内生动力,兼顾降碳减污的生态环境外部效益,节能增效技术持续升级进步不但是当前的无悔选择,而且是永恒的主题。此外,不但传统产业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电动汽车、绿电、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也不应忽视节能高效。例如,从燃油汽车转到电动汽车属于颠覆性技术革命,但即使是电动汽车,在保障安全、经济的前提下持续开展技术创新、节能提效、降低“百公里电耗”也是永恒的主题。(4)近期和中长期重点不同。近期涉及煤炭高效利用、节约用电等技术方式,未来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进程深化将更多体现为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提高用电效率、智慧化控制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三)跨领域跨行业的能源供需综合系统智慧化发展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主要特点是:涉及能源供应、能源消费、能源韧性调节等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能源服务,特别是在能源系统分散化、主体扁平化、供需两侧互动智慧化等背景下涌现出来的车网(楼宇)互动、光储直柔、源网荷储、虚拟电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供热、智慧空调、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四)负碳技术发展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主要特点是:负碳需求催生的新技术新业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新技术新业态,例如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利用、封存、集成优化等新技术新业态;二是碳汇新技术新业态,例如林业碳汇、农业碳汇、海洋碳汇等。

在上述相关技术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撬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新材料、元器件等环节发展,从而形成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财经界》:“双碳”战略和能源革命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将给绿色投资市场提供哪些新机遇?



康艳兵:初步估算,到2060年:

(1)在能源供应端,将形成一个超过百万亿元规模的巨大投资市场,主要包括零碳电力、零碳供热、零碳燃料,以及相关智能电网、新型热网、储能等能源基础设施。

(2)如果进一步考虑能源需求端,将形成一个数百万亿元规模的庞大投资市场,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居民生活等生产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各种节能高效新技术新业态;面向未来的零碳汽车、零碳钢铁、零碳造纸、零碳酿酒、零碳飞机、零碳建筑、零碳化工产品等颠覆性新技术新业态;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供热、智慧空调、局部时间局部空间精准化智慧化供能等智慧化绿色化协同及数字化赋能新技术新业态;车网(楼宇)互动、光储直柔、源网荷储、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

(3)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国际市场,上述领域的绿色投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综上,“双碳”战略将引领加速能源转型革命,带来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征的产业革命,未来三四十年间将催生出一个高达数百万亿元的庞大绿色投资市场新机遇,成为拉动经济复苏和绿色增长的强大新动能。


《财经界》:目前,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



康艳兵: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推动能源转型革命,积极发展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能源动力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与“十二五”初期相比,我国光伏和风电发电成本大幅下降90%和70%左右,许多场景下比火电还具备成本优势。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市场占有率超过30%,超过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一半,并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2022年我国热泵产量约360万台,关联产业总产值约600亿元。我国热泵产量超过全球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热泵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高温工业蒸汽热泵也实现了重要技术突破,能够以高效节能的电能替代方式制取200℃以下的工业蒸汽。

(二)节能技术创新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工业节能方面:节能技术进步积极助力传统产业降本增效和绿色转型升级,2012-2023年,火力发电煤耗下降6.2%,吨钢综合能耗下降6.8%,电石和合成氨生产单耗分别15.4%、7.0%。

建筑节能方面:目前我国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5%,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过100亿平方米。

数据中心节能方面:目前我国已建成超过150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业内先进绿色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值降至1.1以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节能服务产业方面:到202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超过1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近90万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2022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超预期,年新增1600余亿元,同比增速达近10%,形成年节能能力46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亿吨。

(三)跨领域跨行业的能源供需综合系统智慧化发展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截至2022年,我国“光储直柔”相关项目案例超过60个,多个城市建成了“光储直柔”示范建筑、示范工厂,也为相关配套电气设备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车网互动(V2G)已经得到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示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楼房、新能源车不再是单纯的能源用户,而成为一座座“绿色发电站”“智能储能调峰电站”,弥补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相对不稳定的短板,为缓解电力的供需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四)负碳技术发展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CCUS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涌现并实现突破,示范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明显增多。目前我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已接近百个,其中已投运项目超过半数。

节能降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节能降碳工作,催生了一大批新质生产力、绿色新动能,助力推动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有效拉动了全球节能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成本下降,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


《财经界》:“双碳”目标下,企业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做出哪些转变?



康艳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启了零碳发展新征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其中企业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主体。对企业而言,“双碳”目标一方面提出了加快脱碳化转型发展、甚至对某些行业是危及生存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绿色投资巨大市场的新机遇。未来有大量的节能、低碳、零碳技术创新亟需尽快取得重大突破,有大量的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的企业使命光荣、前景光明。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兴起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特征的产业革命浪潮,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建议企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围绕脱碳化转型发展核心方向,结合自身实际,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一是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积极研判“双碳”战略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定位、新思路。二是加快研究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战略,科学调整核心业务板块,提出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和行动计划。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研发应用清洁能源和节能降碳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四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强化节能降成本、减碳创收益,创新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五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夯实能源及碳排放数据基础,强化节能低碳岗位和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