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绿色发展

深刻理解“新”与“质”,让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发布时间:2024-03-19 10:57|栏目: 绿色发展 |浏览次数:

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的新概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治本之策是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通过改变传统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根本路径。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进一步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面临的形势与实现路径,强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的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这种高质量、高效能和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创新基础上,能够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生产力发展质态的新跃迁。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创新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生产力。同时,作为绿色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摒弃了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是以创新为驱动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先进生产力,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让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途径。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力因科技突破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而衍生的新形式新质态。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技术、政策、标准等发生“质”的变革,从根本上转变以往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传统生产力的质的跃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本身也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可以为我国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关系提供有效指导,加快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不断实践过程。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带来了绿色低碳的新质态发展,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产品。新质生产力质的跃迁促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激发了创新动力。总之,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走向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是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还不够高、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状况一时难以彻底改变,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还不够强大,这些不利因素构成了对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约束。新形势新要求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统筹好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手段难以适应,亟须通过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破解难题、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同时,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深入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一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环境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重要动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重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管理体系、价值体系、人员组织体系、创新平台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建设高水平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体系,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强化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科技支撑,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二是统筹推进重点区域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是深化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绿色发展协作,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强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进重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新一代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生态环保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色环保技术装备产品高效供给。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制高点。

三是打好生态环境要素创新配置的“组合拳”。法治、政策、市场等“组合拳”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绿色低碳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做好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发展绿色基金,适时开展绿色信用评价。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域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难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培育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以及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由战略科学家领衔、以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为骨干的创新人才梯队。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优化绿色发展领域学科设置与专业建设,在规划管理、政策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培养专业人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孙杰 刘冬 邹长新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