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宝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进行了全方位部署。绿色消费作为一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囊括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新型消费模式,不仅是促进我国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首先,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消费新风尚。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渐成焦点,绿色消费也从边缘走向主流,引领消费新风尚。因为绿色消费不仅与个人健康和生活品质相关,更是对地球未来负责的重要体现。《世界开放报告2024》显示,全球“绿色”引领不断凸显。截至2023年末,140多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目标,覆盖全球近90%的排放量。在我国,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大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绿色快递、绿色家电家居家装受到青睐,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其次,绿色消费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从供给端看,消费既是最终需求,又是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关键环节。绿色消费的增加经由消费端反向传导到生产端,继而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服务,由此倒逼行业、平台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例如,七年来,进博会不仅在电力能源使用上逐步实现绿色环保,更通过制定绿色展台搭建标准、绿色物流方案等方式,在搭建、运输、餐饮、出行、能耗五个方面,积极推进“零碳零塑”、绿色办展。从需求端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居民绿色消费的兴起,倒逼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和低碳环保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发展。
再次,政策对绿色消费的扶持作用渐显。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尤其是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政策的落实,政策效应渐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消费端看,9月份,汽车类零售额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比8月份高出7.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5%,比8月份大幅加快17.1个百分点。从生产端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3.8%,相关充电桩产量增长57.2%,家用电冰箱、空调、智能电视等产品也增长较快。
但绿色消费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绿色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绿色产品溢价过高、绿色产品和服务消费缺乏统一的认证机制和管理体系、政策持续性不够等问题,有待解决。
推动绿色消费规范发展。完善绿色消费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加强绿色产品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监管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认证机构。
扩大绿色消费有效供给。引导企业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研发推广和转化应用,扩大优质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以运动健身产品、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家居家具家装、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为重点,丰富绿色产品种类。以绿色餐饮、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等服务为重点,细化绿色服务领域。推进绿色消费与创新驱动、文化融合共生发展。
多管齐下释放绿色消费潜力。多渠道推广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宣传。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协同、形成合力,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直接补贴、绿色消费券发放、绿色积分兑换等方式持续激活绿色消费,保障政策的延续性。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