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绿色发展

【河北日报】张云: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5-10-15 09:55|栏目: 绿色发展 |浏览次数: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张 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不懈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生态“含绿量”,主要包括资源节约、能效提升、生态保育、环保技术改造等;发展“含金量”,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包括科技含量、经济结构、产业附加值、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等。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进入新时代以来,河北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强省建设,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同步提升。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绿色发展战略定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空间优化、民生福祉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与能源革命浪潮中,以生态“含绿量”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是跳出同质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技术角度看,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能够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污染排放实现更高质量的价值创造。从发展角度看,生态因素已成为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成为国内外资本的投资热点。我省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方面大有可为。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厚植我省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要积极建设零碳技术示范区,鼓励和引导“光伏+产业”模式落地生根,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培植更多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打造更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以有力举措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产业发展“含金量”。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城乡发展“含金量”。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提升生态“含绿量”,是推动城乡空间功能完善与品质跃升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看,优良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已成为显著的竞争优势,是吸引高端产业和人力资本的重要砝码。河北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空间格局绿色化,既有助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又可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空间吸引力。要持续扩大城市蓝绿空间,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加快建设更多美丽宜居的绿色低碳城市。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打造生态文化IP与绿色区域品牌等,将生态“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民生福祉“含金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清新空气、清洁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的需求与日俱增,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连续5年超90%,城乡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优质生态福祉,也带动了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培养公民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顺应绿色消费特点,创新举措引导生态友好型产品市场扩大,支持绿色低碳建筑、分布式能源等新兴消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含绿量”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幸福增量”。

用生态“含绿量”提升治理效能“含金量”。绿色发展需要通过制度规范与实践行动落地落实。从宏观视角看,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将各地绿色发展实践成果凝练提升为制度加以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将生态建设过程中在协同机制构建、责任体系划分、治理效能评估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应用到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