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绿色视界 > 绿色发展

绿色建筑引领减碳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2-09-27 15:36|栏目: 绿色发展 |浏览次数:

“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0.6%,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和市场发展潜力。要推进“双碳”目标落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建筑领域的节能降碳。经过多年发展,建筑行业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迭代加速,为绿色减碳开辟了新路径。

政策指引,建筑低碳推广势在必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去年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作为国家标准从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建筑将强制性要求实施碳排放计算。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3月发布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6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低碳节能将成为建筑领域今后工作的一大主题。

从地方来看,浙江省发布《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修正文本)》,提出开发绿色建筑的研发费用,可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四川省发布《四川省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实施细则》,提出建立绿色建筑在财政、税收、国土及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奖励。近日,山西省就《山西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开展立法调研,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主任委员赵建平指出,发展绿色建筑是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北、福建、广西、宁夏、青海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江苏、浙江、宁夏、河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先后开展绿色建筑立法实践,颁布了《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法规文件。有关绿色建筑的法规政策正在逐步建立,并在全国推广。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建筑节能和“造能”

1.建筑全生命周期均可参与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绿色’,不仅指建筑的绿化、环境,或是建筑在某个阶段或者某个特定空间的绿色环保,而是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胡建辉认为,低碳建筑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内容。通过合理布局建筑空间,用好可再生能源和智能技术,建筑是可以做到零碳排放的。甚至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的“能源账本”还可能有所盈余。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认为,绿色建筑若想更好地实现降碳,首先要减少全生命周期的用能需求。“例如,在设计方面,可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等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而降低供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用能需求。”

作为建筑节能降碳的优秀代表,上海虹桥T1航站楼拥有独特的“绿色基因”。其水蓄冷系统的部署与应用每年能够节约电力费用达300万元。航站楼通过对自然采光和通风节能的充分利用,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关闭部分大空间照明,降低航站楼区域照明能耗20%以上。航站楼设有300余个可开启侧窗和8个大型通风塔,在春秋季,运行单位设置并验证了6种不同开启模式,覆盖了不同气候条件,无须开启新风系统也能让旅客在楼内感受清新空气。

从建筑本身到建造方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除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是碳减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例如,提升农村地区热源清洁化改造和建筑能效,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节能改造,推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统计、审计和公示,探索采用市场化方式实施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推动建筑领域减碳、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2.建筑不仅节能还可“造能”

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作为能源消耗者,建筑也能转变为能源的生产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我们的建筑仅仅是能源消费者,如果通过推动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就可以转变角色,使建筑业主既能消费又能生产能源,不但大大助推节能降碳,也可满足居住者用能需求,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部分农村建筑正在推行的光伏发电项目就是例子,这些建筑既要用能也可以发电,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发力。”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如是说。

胡建辉介绍,到2025年国家要求公共建筑屋顶中的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光伏发电成为建筑领域“造能”的重要动能。

“为了延长使用寿命,避免屋顶生锈问题,减少屋顶维修费用,光伏一体化建筑会设置完整的屋顶排水系统。与传统光伏板倾斜式安装模式不同,光伏板平铺屋面大大提高了屋顶可利用面积,也让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看起来更加美观。”金瓦集团——上海爱瓦微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介绍,节省投资、使用寿命长、可靠性强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不仅是建筑领域的优秀实践,将来也可成为分布式光伏的一大主流。

认清形势,绿色建筑发展任重道远

1.用能增长,既有建筑改造提升工作量巨大

当前,绿色低碳建筑在既有建筑总量占比仍非主流,需要节能改造的建筑比比皆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杨西伟指出,由于新建建筑中少部分是零能耗建筑,仍然存在新增能耗,如果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就必须对部分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降低能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64.7%,仍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后半段,且在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下,未来城镇化水平仍将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用能需求的增长,如南方采暖措施的改善、农村电力普及率的提高和人们对室内环境更高的需求等,均造成较大的用能压力,给绿色建筑尤其是进入低碳节能改造阶段的建筑带来考验。

同时,大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天津、河北、浙江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地区分布不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普及。

2.立法滞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上位法作为位阶较高的法律,其效力对相关行业的约束和引导力更强。当前在建筑行业地位较高的《建筑法》和《城乡规划法》对绿色建筑鲜有提及,且行政法规缺少对绿色建筑相关内容要求,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主要工作依据较少,难以有效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影响了相关政策的落地。同时,对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缺乏相应的质量监管,也导致绿色建筑的质量难以保障。

“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仍需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企业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观意识不强,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全面形成。”某地产公司工程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另外,由于大众认识缺失、宣传不够,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建筑市场环境尚未形成,这在主观上也影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

3.成本制约,缺乏市场化金融支持

虽然绿色建筑投入产出比高于传统建筑,但绿色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一般具有隔热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前期建造环节,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导致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动力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资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绿色金融对于绿色建筑领域才刚刚起步,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包括支持绿色建筑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证券化产品、绿色建筑保险产品试点、绿色建筑主题的基金等还在探索阶段,且金融品种较少。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在《人民日报》撰文建议,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政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激发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鼎新革故,推动绿色建筑蓬勃发展

1.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建筑

科学技术的创新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动力,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发展要走绿色低碳之路,就要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所说:“碳中和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以科技动力策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智能碳中和道路。”

当前,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为一体的智能技术正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建筑朝着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复杂的建筑系统进行数字化的直观呈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化分析、合理性分析、预测等,可以打造出更为舒适、高效、低能耗的建筑环境。

同时,可生物降解材料、3D打印、智能家居系统、电致变色玻璃、预制和模块化结构等的技术突破都为绿色建筑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以智能家居系统为例,越来越多的建筑物使用智能设备来帮助节省能源。智能恒温器可以提高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效率,从而减少碳足迹,构建绿色智能的建筑综合体。

2.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政府引导和人才培养

目前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虽多有出台,但相关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加强政府对建筑业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

“聚焦绿色建筑产业增链补链工作,强化政策投放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服务业,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推行绿色建筑检测、评价认证制度。着重开展适宜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绿色建筑标准技术支撑体系。”中国质检协会碳中和绿色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樊志指出。

3.注重示范效应,形成全面市场布局

深入推进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产业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利用绿色建筑企业的示范标杆作用,大力支持绿色建筑龙头企业与标杆企业的有序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是打开绿色建筑市场格局的关键。坐落于湖北省的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武汉CBD,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引导下,施工运营各环节开展创新实践,成立专班实现“全流程监控”、借助“大数据”评估施工质量,示范引领了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江汉标准”。

“江汉标准”的实现成为绿色建筑示范效应的一个缩影,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未来更多国家城市建设标准与区域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将为绿色建筑市场化、可持续的推广进程添砖加瓦。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