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改革正向“绿”而行、加快扩容。继首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8个城市(新区)落地之后,我国又陆续在甘肃兰州、重庆市开启绿色金融改革。今年以来,包括上海、山东威海等地也正在积极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业内专家指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制定试用绿色金融标准、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强化政策激励约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相对晚,发展绿色金融所配套的法律制度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加快审建 上海金改向“绿”而行
“上海正在致力于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建设方面,绿色金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可持续发展的力量。”5月31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积极支持上海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开拓创新;继续推动《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全面落地实施。
此前印发的《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绿色金融行业标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预计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务稳健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绿色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对于地区而言,获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带动本地区绿色金融、绿色经济进入快车道,并开启本地区绿色金融与绿色低碳发展在更高层次上的良性互动。”对此,有长期关注绿色金融的机构人士表示,近年上海金改正加快向‘绿’而行。目前,全国超过90%的绿色债券在上海发行,超过60%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发生在上海。该机构人士建议,未来上海可进一步发挥优势,在金融机构碳核算、金融机构及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绿色金融产品评估论证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点“绿”成金 试验区建设成果喜人
201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联合发文,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8个城市(新区)开启为期5年、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几年来,包括江西赣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新疆哈密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广东广州市,浙江湖州市、衢州市在内的“五省(区)八市”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带头作用,推动绿色金融在全社会逐步实现从蓝图和理念到实践和行动的跨越。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末,浙江衢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碳账户体系,建立碳账户233.4万个,发放碳账户贷款59.7亿元。广东广州创新碳排放权抵押融资,截至2022年9月末,融资额超过9617万元,累计成交配额达2.11亿吨,总成交金额达54.22亿元;浙江湖州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依托“碳效码”开发系列产品,截至2022年11月末,新增支持低碳发展的授信9.86亿元。截至2022年末,新疆昌吉基于工业企业碳账户开展融资模式创新,克拉玛依个人碳账户体系覆盖10万人以上。江西赣江新区推出碳中和基金,为碳汇市场注入20亿元投资资金,推出包含10余项绿色生活服务功能的低碳生活微信小程序。贵州贵阳和贵安新区着力打造“森林碳库”(现有森林年固碳总量达344.7万吨),并积极推进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
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报告认为,试验区建设取得预期成效。试验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信贷规模。部分试验区在碳金融、碳账户、碳汇项目等方面进行创新。2018年至2021年,试验区绿色信贷年均增长21.03%,高于试验区全部贷款平均增幅5.59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9月末,试验区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12.58%,超过全国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的平均水平2.93个百分点。广东广州、江西赣江新区开发建设网络科技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状况。贵州贵阳和贵安新区打造全国首个绿色金融法庭。浙江湖州设立绿色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助力解决绿色金融纠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显著进展和明显成效。从“量”看,截至目前各试验区绿色信贷余额超过万亿元,占各类贷款比重超过一成;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四成,有效区域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金融机构也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积极实践、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逐步丰富。从“质”看,随着我国绿色标准、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等相继落地实施,绿色金融良性发展,各试验区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热情持续提升,金融机构也在积极适应并加快优化业务流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在第一批“五省(区)八市”基础上,2019年12月,国家批准在甘肃兰州新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22年8月批准设立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专家认为,首批绿色金改试验区已经过五年试验期,为我国绿色金融机制建设与绿色金融市场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经验。同时也要看到,试验区建设中仍有一些短板和弱项亟待补强,未来,试验区有望进一步扩容。例如,2023年年初召开的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山东将深入推进农商行改革,加快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威海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多地积极申请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绿色金融资源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区域生态保护,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培育新经济增长引擎具有长远意义;另外,从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成效来看,区域实体经济确实获得实实在在的融资。”周茂华坦言。
银行等迎来提质增效契机
银行是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大型银行主动顺应绿色发展趋势,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试验田,通过强化试验区分支机构资源配置、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夯实绿色金融业务基础等多项举措,积极支持各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专家认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的战略契机,也是扩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品牌影响力的良好机遇。“发展绿色金融,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拓宽收入来源与盈利能力;有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动银行经营转型升级,更好应对ESG风险。”周茂华称。
事实上,近年随着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快扩容,不少商业银行也设立专营机构 ,加快其在试验区的布局。截至2022年6月末,在首批“五省(区)八市”试验区,中国银行设立绿色金融分支机构及绿色金融事业部11家,建设银行设立绿色金融分支机构9家,并在湖州分行、衢州分行、昌吉回族自治州分行、克拉玛依分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农业银行在浙江省分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湖州分行、衢州分行单独设立绿色金融部,在浙江全省设立绿色专营支行4家、绿色示范支行45家、绿色特色支行41家。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相对晚,绿色金融与相关法律制度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是个复杂系统性工程,这就涉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与之适配问题,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占据绝大部分,绿色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等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在周茂华看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生态、产业等发展差异大,绿色金融如何更好体现区域发展差异性是个问题。“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就是要结合各区域差异特性构建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更好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对绿色项目标准界定、碳核算、信息披露、绿色项目风险管理、数据积累等方面要练好基本功;要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稳步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范围,以满足绿色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周茂华建议。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