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究认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外延,对于进一步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宣传有很大帮助。笔者结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发展、体系蕴含、实践意义四个维度谈谈学习体会。
第一个维度:理论来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自然观、生态观,尤其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源之一。相关思想集中体现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和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提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及其研究成果也应看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出真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了基础,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
第二个维度:形成发展
一个理论、一个思想的形成,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样凝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理论思考及漫长的实践探索。
这里也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脉络是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认知和执政实践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政治重要性不断提升,战略举措不断加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改善环境、勤俭节约”思想,八十年代将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九十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另一条脉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实践中的孕育形成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时期,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便专门带队去学习,回到梁家河办起沼气池,陕西省还专门在梁家河村召开沼气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在河北正定时期,他组织制定了《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并采取了积极的生态修复保护措施。在福建,尤其在宁德这样欠发达地区,习近平同志调研了周宁县的鲤鱼溪及林业大户,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思路,进一步孕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生态省建设规划和目标,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孕育成熟。
从在梁家河、正定最早萌芽,到在福建先行实践,再到在浙江系统阐述、积极践行至孕育成熟,习近平同志长达25年的地方主政实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实践基础。
第三个维度:体系蕴含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从学习理解的层面,这“十个坚持”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三大部分。
首先,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第一,这是由其基础地位、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第二,这是由民生关切所决定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
第三,这是由政治考量所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
其次,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第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战略路径看,必须树立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的理念,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区域发展,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
从思想方法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统筹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从制度保障看,必须着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构建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问题,统筹解决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从参与主体看,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第四个维度:实践意义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体系上更为完备,在传播上也更为广泛,这充分说明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感染力,以及与民生民意的息息相通。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与地区、2500多个民族,宗教信仰、历史、国情各不相同,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但有一个文明是相通的,那就是生态文明,因为所有地球人共有一个地球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