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承接转移|揭秘近五年深圳制造业迁移去向,三四线城市如何承接深圳产业转移

发布时间:2022-09-22 09:18|栏目: 新闻资讯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健康有序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转移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建立了开放性、互动性的产业结构关系,对区域经济、就业、产业竞争力等均有重要影响。产业转移使转移方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会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强化转移方与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是一种“双赢”。


2022年9月,由深圳赛迪方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编制的《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正式发布。该研究以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深圳市制造业发展变迁态势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空间、时间、行业等多维度数据透视,深度分析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及产业变迁的特点,并针对企业迁移与产业转移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针对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向市外迁移的情况,本报告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整体迁移”,即企业注册地址的变更;二是“局部迁移”,即企业注册地址保持不变,但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深圳市外其他地区成立子公司或关联企业。整体迁移方面,经统计,2016-2021年间深圳市累计556家制造业企业注册地址变更至市外其他城市。局部迁移方面,本报告统计了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1520家重点企业直接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数据。




一、近五年深圳市制造业市外迁移去向

1、广东省内、东部经济大省和广东周边省份是主要承接地。


数据显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主要迁往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其中,74.5%企业整体迁移[整体迁移指即企业注册地址的变更]至广东省内,36.3%企业局部迁移[局部迁移即企业注册地址保持不变,但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深圳市外其他地区成立子公司或关联企业]至广东省内其他城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和湖北省是除广东省外承接深圳制造业企业外迁最多的省份。其中,9.5%深圳市制造业企业整体迁移至浙江省,13%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局部迁移至江苏省。


image.png
image.png

2、产业基础较好的珠三角临近地区是企业迁移首选地。


在地理区位因素和深莞惠一体化、广深“双核联动、双轮驱动”、深中通道建设等战略布局影响下,珠三角地区成为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整体迁移方面,有81.4%的企业迁往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山市、东莞市和广州市;局部迁移方面,有87%的企业迁往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东莞市、惠州市和珠海市,如华为的终端项目在东莞布局,比亚迪电子元器件生产工厂选择在惠州落户等。


在广东产业转移工作部署推动下,粤东和粤北地区成为广东省内除珠三角地区外的主要转移地。整体迁移方面,有14%的企业迁往粤东地区;局部迁移方面,有10%企业迁往粤北地区,如中兴通讯的生产基地在河源落户等。深圳市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突出,逐步形成深圳市与周边城市“总部+生产”的发展格局。为扩充产能,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基本都落在深圳市的辐射半径范围内,与总部关系紧密,进一步增强了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


image.png
image.png


3、外迁行业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


深圳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活动广泛存在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局部迁移所涉行业更为广泛。深圳市制造业外迁企业所属行业主要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中,制造业企业整体迁移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为主,局部迁移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为主。


image.png
image.png




二、如何承接深圳市制造业产业转移

对三四线城市而言,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发展经济必须遵循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客观规律,应牢牢把握新时期发展机遇,注重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承接合理的产业转移和区域分工,重构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赛迪顾问建议:


1、加强自身产业基础研究总结,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研究本地区在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状况、服务配套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适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引进企业和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因此,应当以发展特色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原则,对承接产业转移目标、重点产业方向、靶向产业链环节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地区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持续优化升级。同时要注意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和先进地区或周边其他地区进行同质竞争,实现各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2、精准对接适宜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优化地方产业结构


承接产业转移是各地区的动态博弈和竞争,要积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按照“规划、推动、评估、服务、管理、优化”的总体工作思路,主动作为,精准对接。一是根据本地区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编制重点承接产业指导目录,对优先发展产业和限制发展产业进行合理引导,严防承接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防止新增落后产能。二是加强对承接转移引进项目的评估,重点关注承接的产业或项目产业链的延展性、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以及与当地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间的适配度、吻合度,将单个项目与区域产业布局、产业链优化提升结合起来,推动承接后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多元性、层次性。三是建立完善的承接产业评价体系,聚焦产业生态环境、市场需求适应性、产业协调带动性、产业技术进步性等内容,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项目优劣性,持续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载体,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


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对承接产业转移至关重要,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各地区应加快产业承载主体的建设,如产业转移园、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提高承接能力,促进产业集聚。一方面,对于现有园区,应进一步完善此类载体建设,推动价值链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建立“整机+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合作以及相关产业链之间横向互动的产业集群,增强对优质企业、项目的吸引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培育产业链长、技术和知识溢出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主导产业,成为集聚产业的核心之地。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交通、水电暖气、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园区管理机制、综合治理能力等“软件”配套,持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4、着力提升产业要素支撑能级,优化产业转移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落后和营商环境不优是制约产业转入的关键因素。一是各地区必须着力完善当地交通、物流、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企业用电、用地、用水、用能、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治理等各项设施保障,减少企业转入的生产成本。二是加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力资源供应。一方面着重吸引本地在发达地区工作的技术、管理人才回流,提升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速培育一批高级技工人才、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提高劳动者技能。三是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加快相关地方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规范市场行为,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降低转入企业的风险;加快发展和完善本地区的要素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强化服务企业的理念,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产业转移环境。


来源:赛迪顾问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