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天津市东丽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02-10 10:54|栏目: 地方政策 |浏览次数:

东丽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东丽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丽政发〔2023〕3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东丽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

2023年2月3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东丽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政发〔2022〕18号)部署要求,结合《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18—2035年)》(津政函〔2021〕9号)和《天津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津党发〔2022〕13号),扎实推进碳达峰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全过程,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上,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工作原则

——要素集聚、生态优先。坚持优化环境、集聚要素,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打造价值洼地、发展高地。做好“生态+”文章,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树牢“一盘棋”思想,统筹谋划政策措施和发展路径。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主体,集中资源能源要素,组织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源头把控、效率提升。坚持节约优先,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全面提升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风险管控、安全降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逐步退出传统能源。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加优化,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标杆水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确保完成全市下达指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7个百分点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我市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6%以上,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转型发展,推动园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技改,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1.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循环发展。争取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依托东丽湖生态环境和地热资源优势,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引育低碳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零碳引领创新集聚区。加快推进产业更新,基础设施提升,推动园区智能化发展,提升园区的管理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推进东丽经开区和华明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园区内产业间、企业间合作,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促进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以园区升级改造带动区域循环化发展。到2030年,市级以上重点工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钢铁、焦化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向标杆水平靠拢。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规定。推动钢管制造公司、天钢集团等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钢材档次。发挥天钢集团轧钢加热炉烟气超低排放治理和钢管制造公司产线设备及试验装置智能化升级、废钢料场扬尘治理等项目带动作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深入开展钢铁冶炼、炼焦生产余热回收利用惠民工程研究,降低区域供热能耗和碳排放,推动天钢集团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高炉冲渣水余热供暖等节能技改项目建设。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鼓励钢管制造公司探索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动新天钢焦化公司进行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加强高效蒸馏、热泵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应用,加大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采用焦炉精准加热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焦炉加热燃烧过程温度优化控制。支持天钢集团扩大焦炉煤气应用,开展氢冶炼等氢能冶金关键技术开发,探索钢铁冶炼安全经济降碳途径。(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政务服务办,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以石化、化工、煤电、建材、有色、煤化工、钢铁、焦化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梳理拟建、在建、存量“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审批准入,在履行各项审批手续前,深入科学评估、论证,严格核准备案、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严禁建设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科学稳妥推进项目立项。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建立已开工项目清单,复核节能、环保、建设等相关审批手续,检查落实产业政策等情况,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深入挖潜存量项目,梳理并形成台账,排查节能减排潜力,发挥钢管制造公司烧结炼铁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项目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和排放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常态化监管,定期组织专项执法行动,确保项目符合区域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发挥东丽区“环保大数据”协同工作平台作用,利用全域智能化“千里眼”综合监测系统,全方位实施对企业环境污染源的非现场监管。(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政务服务办、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工业园区碳达峰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东丽经开区二次提升、产业更新,华明高新区基础设施提升,推动东丽经开区和华明高新区研究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建设园区数字化平台,实现对整个园区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2.加强两高项目管理。全面梳理“两高”项目监管台账,进一步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作用,对于新增“两高”项目严格落实能耗等量(减量)替代要求。

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钢管制造公司提高电炉钢比例,探索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动新天钢焦化公司加强高效蒸馏、热泵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应用。推动天钢集团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高炉冲渣水余热供暖等节能技改项目建设。

4.推动废钢回收行业走向产业化。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建设,建立废钢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废钢交易体系和市场。鼓励钢铁企业完善自身废钢回收渠道,培育一批废钢回收分拣公司,推动废钢回收行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

(二)绿色高质量发展行动

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聚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聚焦推进“沉睡资源”盘活,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1.推动产业链转型发展。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车联网)和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轻工6条产业链布局,依托垠坤·未来汇产业基地、联东U谷·智能制造科创园、坤鼎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全面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每年邀请不少于70家链上企业参加智能驾驶挑战赛,组织不少于30场次工业企业撮合对接活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新产业,2023年引入主导制造业项目不少于20个,到2025年,累计新增不少于60个,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配套。探索“互联网+”绿色制造新模式,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据资源汇聚运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区内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制定“智改数转”智库、推进路线图和数字化解决方案,“一企一策”为金桥焊材等重点企业提供免费诊断和咨询服务,每年实施“智改数转”项目不少于30个,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90个。优化工业用能结构,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智能微电网建设,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培育项目库,积极推动东丽经开区、华明高新区打造绿色园区,完善“国家级绿色工厂”重点梯次培育企业名录,引导区内企业对照国家级绿色工厂标准不断规范提升,持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每年新增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不少于1家,到2025年,全区市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18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高于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8%以上。(区工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推动绿色生态屏障等生态资源实现“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依托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推动生态屏障区产生的林业碳汇参与碳市场抵消机制或碳普惠机制。支持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创意生态园等项目开发建设,探索建立林下经济综合市场,实现林下产品初加工、包装、储藏、物流、结算等一体化,促进市场建设与旅游观光的深度融合,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拓展文旅体消费,推进东丽湖地区天津欢乐谷、恒大温泉中心、胡张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到2025年,谋划建设“两湖”开发改造、东丽湖综合冰上运动中心等文旅项目不少于5个,打造本地人常来、外地人想来的消费新空间。加强生态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依托胡张庄葡萄、欢坨西红柿等,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数量和生产规模,每年打造1个以上“津农精品”品牌,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争达到3个,全区“津农精品”数量达到9个。实施农林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区内现状基本农田转化为高标准农田,推动未利用和低效利用集体建设和非建设用地转化为一般耕地,促进农业、生态、生产空间合理和谐布局,引领经济、生态、农业良性互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区商务局、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积极发展低碳循环产业。立足资源禀赋,统筹谋划用好地热资源,组织编制东丽区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浅层地热能推广应用,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开发光伏资源,加快实施列入全市年度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方案的新能源项目,以东丽区列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契机,统筹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任务,探索与光伏设施生产企业共同开发建设模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光伏瓦、光伏幕墙等建材型光伏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一体化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经济价值,统筹全区停车泊位资源,谋划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推动共享经济有序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小区开展共享充电桩、共享停车位试点,实行智能计时计费,有序推动共享住宿发展,盘活闲置房地产资源。(区发改委、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区住建委、国资委、区卫健委、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绿色高质量发展行动

1.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区内制造业企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5G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2.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经济价值。在生态屏障区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着力培育一批林下菌类、林下药材、森林蔬菜等市场号召力强的知名品牌。推进天津欢乐谷、胡张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生态产品溢价,打造富有东丽特色的东方花卉、欢坨西红柿等品牌。

3.统筹用好地热资源。编制好东丽区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加快推进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工作,开展地热能与旅游、健康医疗等产业的综合利用,将东丽湖地区建设成为地热高质量发展基地。

4.谋划推进光伏发电项目。梳理区内光伏资源底数,探索与光伏设施生产企业共同开发建设模式,利用道路两旁、建筑屋顶、农业设施用地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天钢集团二期光伏发电、金钟街生态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

5.政企联合能源管理。探索政企联合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导入新模式、新技术、新机制,实现区内存量大型公建、行政办公大楼、医院、学校等减排降碳,在减排降碳过程中创造节能收益持续分成。

6.发展共享经济。鼓励建立充电车位分时共享机制,探索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鼓励地产开发商、房屋中介、传统酒店企业等组织介入共享住宿市场,有序推动共享住宿发展。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坚持节约优先,提升节能管理能力,狠抓重点领域节能,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节能源头管控,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开展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将年用能量超过5000吨标煤的企业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名录,科学有序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能源要素,加强对符合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能效环保指标先进项目的用能保障。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体系建设效果评价,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强化能源审计管理制度,引导督促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深挖节能潜力。积极探索政企联动打造“双碳”城市智慧能源运营服务商,地方政府平台联动能源运营服务企业,发挥企业全链条资源整合、城市全场景综合节能降碳等能力,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现区内存量建筑减排降碳,在减排降碳过程中创造节能收益持续分成。加强节能管理法治化,完善节能监察工作机制,建设专业性强、职责明确的节能监察队伍,加强节能执法服务,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组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工程,严格落实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突出标准引领作用。组织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支持新型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提升城市综合能效水平。有序推进钢铁、焦化行业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动区内国能津能热电等煤电企业,天钢集团、钢管制造公司和新天钢焦化公司等开展能效水平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制定改造目标,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及市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项目,到2025年,完成钢管制造公司高炉煤气利用率改造、天钢集团二期全厂低温余热回收外部供暖改造等项目不少于3个。鼓励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提高全区绿色电力消费规模。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针对重点企业的主要工序、重点用能系统等查找用能薄弱环节,深入挖掘节能潜力。每年为不少于2家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20家。到2030年,为全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全部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运管局、区商务局、区科技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能效标准,强化节能监察,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制定落后低效重点用能设备淘汰路线图,实施重点产品设备更新换代和改造升级,依法依规淘汰老旧落后产品设备。严把节能审查关,新建、改扩建项目主要用能产品设备,优先采购、使用能效达到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优先选用先进水平能效产品设备,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禁止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生产销售,严厉打击虚标能效水平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区政务服务办、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健全完善能源管理体系。组织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强化节能监察,加大高耗能企业监察力度。

2.定期对企业开展能效水平评价。对标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对煤电、钢铁、焦化企业能效水平开展摸底调查,推动企业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挖掘企业节能降碳潜力,实施一批区级节能降碳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3.加强重点单位节能监察。推进钢铁、焦化行业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动区内国能津能热电等煤电企业,天钢集团、钢管制造公司和新天钢焦化公司等开展能效水平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4.推广绿电应用。结合东丽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优势,对接钢铁企业绿电需求,将绿电优先供应钢铁行业,提高企业绿电比例。

5.开展公益节能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技改方案,明确预测目标、技术路线、改造期限等。到2025年,累计为20家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

(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稳妥有序,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引导调控燃油消费,公共领域机动车新增或更新车辆中,优先选用清洁能源车辆。有序扩大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探索建设热电冷多联供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有序开发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推广梯级利用技术,充分发挥东丽湖地表水热储回灌工程引领示范作用,因地制宜深入推进清洁取暖,积极推进国家旅游示范区-东丽湖旅游度假区市政热源项目建设,提高供热质量,扩大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热,淘汰全部燃煤供热,挖掘热电联产供热潜力,推进地热能、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形成多种能源形式的供热格局。推动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项目建设,争取开展太阳能供暖试点。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推动天钢集团、钢管制造公司等拥有自发电设备的企业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到2025年,全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5%,天然气消费量力争提高至4亿立方米;到2030年,全区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天然气消费量力争提高至6亿立方米。(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运管局、区城管委、东丽供电公司、城东供电公司,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全区能源发展和安全,持续做好控煤工作,定期分析控煤形势,加快推进煤炭利用高效化、清洁化,确保完成全市下达的控煤任务目标。严控新上耗煤项目,禁止新、改、扩建燃煤锅炉,推动项目落实减煤替代方案。推动工业终端减煤限煤,加快推动非电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加强钢铁、焦化、化工等重点耗煤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煤炭集约利用水平。支持焦化行业研发焦炉煤气制氢、氢能冶炼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推进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优化国能津能热电、军粮城发电、军电热电煤电机组运行,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到2025年,全区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29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到2030年,全区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285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政务服务办,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智能灵活坚强电网,促进清洁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鼓励新建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装置。推进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运营,推动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强化节能调度,加强电网线损治理,持续降低主变和输电损耗。深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可调节负荷资源纳入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宣贯有序用电和需求响应相关政策,持续挖掘客户需求响应潜力。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万千瓦以上,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力争达到8万千瓦以上,电网基本具备10%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区发改委、区工信局、东丽供电公司、城东供电公司,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清洁取暖项目。推进国家旅游示范区-东丽湖旅游度假区市政热源项目建设,提高供热质量,推进地热能、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

2.推动工业终端减煤限煤。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持续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监测调度,严格落实煤炭减量替代要求,从严把控用煤新上项目。

3.推进煤电机组节能升级。优化国能津能热电、军粮城发电、军电热电煤电机组运行,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

(五)城市建设碳达峰行动

统筹城市空间布局,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1.推进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科学合理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更多海绵项目和片区,重点推动无瑕街雨污分流和新建蓄水池等项目建设,统筹东丽湖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坚持“留改拆”并举,防止大拆大建,倡导利用存量资源,鼓励对既有建筑保留修缮加固,提高安全性、适用性和节能水平。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快推进金钟河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加快绿色建材规模应用与建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广建筑工业化技术。推动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到2025年,全区具备条件的国有建筑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力争60%以上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到2030年,力争全部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区住建委、区民政局、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深入推动绿色建筑优质发展,城市新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居住建筑按全市要求执行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提高公共建筑运行节能水平及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供热管网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全部新建小区安装热计量表,加快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促进供热节能降耗,推进扩大供热计量收费覆盖范围,完善符合全区实际的城市供热体制。到2025年,新建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其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居住建筑100%执行五步节能设计标准,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发展柔性用电建筑,使建筑从能源系统的消费者转为低碳能源系统中的“产消者”,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扩大天钢集团、钢管制造公司低品位余热供暖规模,鼓励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绿色多元供暖模式发展。研发基于综合气象参数的智慧供热动态调控技术,提高居民室内热舒适及节能水平,民用建筑普及智能家居技术,为用户提供高效、舒适、便利、节能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引导生活热水、炊事用能电气化,大型公共建筑推广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鼓励通过优化开关时间、错峰启停等方式减少非必要耗能。到2025年,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区住建委、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城管委、区气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4.组织开展绿色公共机构试点建设。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扎实建设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零碳小屋等试点项目。鼓励在机关、学校等场所设置回收交投点,加强废弃电器电子类资产、废旧家具类资产等循环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实施“公物仓”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等反食品浪费活动,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持续开展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用水等设施节能改造。选取能效利用水平高、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低的公共机构,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到2025年,全区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争80%以上的处级及以上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到2030年,全区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争全部处级及以上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住建委、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城市建设碳达峰行动

1.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国有建设用地新建项目具备条件的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支持国网二期、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等绿色建筑项目建设。

2.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更多海绵项目和片区,重点推动无瑕街雨污分流和新建蓄水池等项目建设,统筹东丽湖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

3.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供热旧管网改造。

4.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鼓励办公楼、酒店等大型建筑实施电气化改造,推广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电驱动热泵、分散式电暖器等电采暖设备。

(六)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坚持一体推进,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倡导推行绿色低碳出行。

1.构建绿色高效货运体系。强化航空运输多元特色服务,打造高效集约的铁路、公路和城市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支持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航站楼改造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电能替代力度,结合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在T3航站楼近机位和新建远机位配置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并提高设备使用率。支持天津机场积极承接首都机场货运外溢需求,打造进出北京第二空中通道。推进大宗散货“公转铁”“散改集”,推动区内军电热电等煤电企业,天钢集团、钢管制造公司和新天钢焦化公司等钢铁、焦化企业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持续提高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运“公转铁”比例,钢铁企业全部使用不低于国六排放标准车辆和新能源车辆实施物料运输。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物流设施、辐射范围广的城市配送节点,重点建设华明物流配送节点和新兴物流配送节点。依托京东、易客满、万德隆等驻区重点物流企业,瞄准上下游合作企业和国内国际物流头部企业,落地建设京东智能产业园等物流相关项目,每年新增物流总部企业、领军企业、国家3A级及以上、规模化物流企业10家以上,到2025年,累计达到50家。加强末端配送站点建设,在商业区、商务楼宇、企业、学校及社区等地区共建共享营业网点、社区团购网格仓、智能快递柜等多种形式末端配送站点,提升末端配送节点覆盖率。(区运管局、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公交线网,增加公交线路和停车场站。有序推进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建设,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充换电设施建设,推进居民区、公交场站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进无瑕停车楼等公共停车场(楼)建设,强化停车设施标准化管理,推进停车规范化。畅通道路微循环,打造整洁、有序、舒适的城市交通环境,积极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到2030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左右。(区运管局、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发挥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新增或更新公务用车、环卫用车等车辆时,推广使用新能源车。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宣传氢能重卡续航能力强、加氢速度快、低温性能优越等优点,引导企业购买氢能和电动重卡替代燃油重卡,形成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新局面。加大新能源小客车普及应用,积极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5%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达到5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区运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城管委、区商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与空港、海港联通互动,打造双城之间立体交通枢纽,协调推进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华明街、东丽湖等北部片区与主城区轨道交通对接,推进华明-东丽湖片区东文北路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密城市路网,实施南北通道贯通、断头路打通工程,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和国省干道、农村支路顺畅衔接的区域路网系统,推动机场大道、津汉公路等工程建设。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场站等绿色化提升改造、推进复合型运输通道建设。实施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围绕外环线58米绿化带及外环线500米绿化带、海河东路景观带(东丽段)、津汉公路等道路,提升改造道路建筑立面、园林绿化、夜景灯光等基础设施。提升机场地面车辆电动化水平,降低污染排放总量,改善局部环境空气质量。到2030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场内通用车辆全面实现电动化,具备条件的特种车辆设备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区运管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1.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动钢铁、煤电企业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持续提高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运“公转铁”比例。推动天钢集团“公转铁”项目(二期)投运,鼓励钢铁企业全部使用国六排放车辆和新能源车辆实施物料运输。

2.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完善公交现状网线,全区中心城区500米半径公交覆盖率达到90%。服务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地铁4号线南段竣工运行,支持地铁10号线和11号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实施。

3.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社区配建公共充电车位,鼓励公共机构对外开放内部充电设施,优化充电服务网络。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充电桩建设,推进沿线乡村公共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充电网络“村村通”。

4.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外环线58米绿化带及外环线500米绿化带、海河东路景观带(东丽段)、津汉公路等道路,改造道路基础设施。

(七)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坚持循环高效,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构建新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1.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借鉴全国各个“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经验,统筹东丽区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整体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五大类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要求,推动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优化完善固体废物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障。到2025年,基本建成“无废城市”,全域“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到2030年,全面建成“无废城市”。(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委、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区卫健委、区水务局、区运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普及分类知识,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回收利用率。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员、监督员队伍建设,培养居民形成定时定点投放习惯,提高源头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系统,推进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更新老旧、破损、脏污、标志标识不规范的容器、桶站等设施,鼓励设置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满足分类投放需求。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系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垃圾转运站,逐步提升改造既有各类垃圾转运站,提高分类转运效率。重点推进张贵庄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设,依托中节能垃圾处理厂等环保项目在环保技术焚烧处理、固废处理及灰渣综合利用、污水治理等方面技术,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区城管委、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新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各街道、园区设立1个以上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运输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两网衔接工作机制,提高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水平。鼓励采用“互联网+回收”、预约上门、以旧换新等灵活回收方式,探索投放智能回收终端,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台账管理,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再生资源信息平台,实现再生资源企业、城市环卫、社区居民等各主体间的数据连接。鼓励开展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鼓励社区、学校、商业中心等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区商务局、区城管委、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民政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强化监测天钢集团、钢管制造公司、国能津能热电、军粮城发电、军电热电等重点“产废”企业的大宗固废产生和合规处置,优先实行企业内部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支持企业创建“无废集团”,推动钢管制造公司渣场综合治理等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完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技术措施,开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鼓励企业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大量利用经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完善农膜回收网点设置,降低农膜田间残留,探索建立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统筹东丽区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整体推进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推动东丽湖街、华明街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生活垃圾处理项目。重点推进张贵庄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设,依托中节能垃圾处理厂等环保项目在环保技术焚烧处理、固废处理及灰渣综合利用、污水治理等方面技术,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

3.建设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推动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可回收物收运体系,东丽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废旧物资循环回收体系建设。每个街道、园区有一家以上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全区建成2处废旧物资分拣中心。

5.创建“无废集团”。鼓励优先实行企业内部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推动废钢等大宗固废利用,提升天钢集团、钢管制造等钢铁企业利用废钢炼钢比例。

(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强创新人才培育,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推动第三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东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增强研发转化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产业效益。支持“清华系”“地调系”等重点科技平台,联合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级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鼓励企业间科技设施、科研数据等共享共用,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推广生态环保技术成果,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产学研用”联动的成果转化体系。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加强产品(技术)专利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的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关,支持低碳节能环保领域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地调局现代地质勘查工程中心,支持民航大学建立“双碳”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与先进地区互联互通,引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通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聚集,优化配置科研力量,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成果转化奖励相关政策,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与服务机制。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通过事业育才、政策聚才、柔性引才等模式,支持前沿新兴领域专业人才供给,创新低碳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加快引育一批引领低碳技术前沿、支撑我区绿色转型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先进技术研发推广。鼓励民航大学、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汽研等重点机构围绕本市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科技需求技术攻关清单,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节能降碳、碳排放监测、碳汇等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领性和实效性的创新成果,提高科学研究支撑能力。推进天津氢能科技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依托中汽中心氢燃料电池国家检测中心项目,借助中汽研在氢能源领域研发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加强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碳捕集封存等技术对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支撑。打造创新应用场景,推广包钢稀土研究院稀土反射隔热涂料、稀土辐射涂料等技术市场化应用经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加速迭代,快速形成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运管局、区住建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8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1.加快低碳技术攻关。面向清华高端研究院、平高储能等区内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征集“双碳”技术需求。利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的创新资源,系统梳理重点领域改造提升的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开展能量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先进节能低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2.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地调局现代地质勘查工程中心,支持民航大学建立“双碳”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

3.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包钢稀土研究院稀土反射隔热涂料、稀土辐射涂料等绿色建筑、能效提升技术成功实现市场化应用。

4.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进天津氢能科技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依托中汽中心氢燃料电池国家检测中心项目,借助中汽研在氢能源领域研发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九)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控生态空间占用,推动生态系统修复,推广绿色农业种养模式,整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作用。

1.稳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落实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要求,稳定林地、湿地、土壤固碳作用,因地制宜突显东丽特色,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控生态空间被占用,利用生态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统筹好生态建设与其他资源利用的关系。保障优质生态水源补给,推进农业用水供水水源转换及灌溉设施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利用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加强向河流补水。推进城市河湖、坑塘、湿地等水体保护和恢复,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区河道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支持金钟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加强河湖水系自然连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开展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区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统筹推动生态屏障区内各项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和治理举措,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一廊两芯两环六片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重点推动造林绿化、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工程,强化金钟河湿地片区、双湖富氧游憩区、华明有机田园区、文化融合体验区、林水涵养区、环境防护区六大片区生态功能。严守河道生态水位,增加优质生态用水,合理存蓄雨洪水、利用再生水、适度补充外调水,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水量(水位)达标。统筹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利用林地、河湖湿地等生态资源,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落实“一环十一园”规划,新建程林公园、程盛公园,提升改造金隅公园、花柏园、绿岛公园,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碳汇能力。到2025年,生态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一级管控区蓝绿空间占比达到85%,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5%,森林蓄积量达到6万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保持基本稳定。(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委、区城管委、区水务局、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的格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施保护性耕作、退化耕地治理,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耕层厚度,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农林提质增效,开展撂荒图斑整治,开展永和、金钟河北赤土高标准农田试验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新建金桥街高标准农田800亩,提升改造华明街赤土村高标准农田3430亩,到2025年,全区建成并验收的高标准农田达到2.7万亩。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化肥农药负增长,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落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拓宽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到202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鼓励胡张庄、欢坨等村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灶具、农机具。严格依法依规落实限养区、禁养区管理要求,优化养殖结构,推广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水平,推动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区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9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1.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游览路、田间路、林间路修建工程。加强古海岸湿地绿廊生态保护工程,推动实施金钟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农业用水供水水源转换及灌溉设施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

2.外环沿线环城公园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新建程林公园、程盛公园,提升改造金隅公园、花柏园、绿岛公园,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碳汇能力。

3.实施农林提质增效项目。对项目范围内涉及8000亩撂荒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林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网等工程,促进东丽区生态、农业、生产空间合理和谐布局。

(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做好区内“双碳”工作宣传,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推进“双碳”知识科普进校园,宣传普及教育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绿色低碳意识。通过东丽区政府门户网站、区级媒体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及时、准确、生动地向社会公众和企业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普及节能降碳相关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媒体看东丽”活动,建立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特色园区、乡村振兴、特色文化、民生保障等特色采访线路,邀请中央和市级主流媒体,开展采风活动或集中采访,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多角度展现东丽“双碳”工作亮点特色。(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委,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持续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树立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示范典型。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简约生活方式,鼓励全民节能降碳社会机制制度创新。稳步推进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倡“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节水节纸、节电节能,拒绝过度包装,让“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全面促进绿色商品消费,推动金茂览秀城、金隅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实施首店引进专项行动,每年引进首店不少于15家,到2025年,累计引进不少于45家。加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绿色低碳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鼓励引导消费者更换或新购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等产品,推动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销售绿色低碳产品。引导文化旅游领域绿色消费,降低活动现场声光电和物品消耗,将绿色设计、节能管理、绿色服务等理念融入景区运营,实现景区资源高效利用。(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妇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要求,承担节能降耗减排责任,开展节能工艺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建设。重点领域国有企业,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重点用能企业,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建立企业碳排放台账,与同行业及国际先进水平的能效指标和碳排放强度对标,挖掘减排潜力,制定减排计划和路线图,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引导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区国资委、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金融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区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完善培训体系,结合岗位职责要求,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网络培训班,创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重点聚焦知识空白区、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因材施教,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引导领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技能,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区委组织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0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开展宣传活动。定期开展“双碳”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等宣传活动。加大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宣传力度。

2.打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示范典型。加强食品粮食各环节节约增效,遏制餐饮环节浪费,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示范典型。

3.争取专项资金。利用好天津市和东丽区节能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市级各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老旧电气设备改造工作的扶持力度。

4.重点企业碳达峰行动。推动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较大的电力、建材、钢铁等行业企业挖掘减排潜力,制定减排计划和路线图。

5.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学习培训。依托天津干部在线平台,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网络培训班,并将相关学习列入区委党校培训内容,持续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

三、区域合作

(一)加强京津冀区域交流合作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东丽经开区、临空经济区、华明高新区和东丽湖重点区域为承接载体,加强与北京重点园区、高校院所和中关村等创新高地合作,加强与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依托“清华系”等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引进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爆发性创新企业,推进“北京研发”向“东丽转化”集聚。发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带动作用,通过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京津冀地区联络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京津两地产业领域合作,探索建立企业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互动共赢的合作模式,推动北京经开区优质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推进京津冀要素服务一体化,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区域一体化要素市场。围绕重点合作园区和项目,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与京冀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推进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标准互认、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区发改委、区合作交流办、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两区”战略协同联动发展

坚持“互利双赢、融合发展、做优科技、协同系统”原则,通过增量发展解决存量问题,深化两区在规划、产业、政策、配套、社会事业、生态等六大重点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探索构建绿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提升整体碳汇能力。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节能技改、碳捕捉碳封存等领域开展协作。高水平共建双城生态屏障,连贯两区重要生态空间,基于双城屏障区的生态基底,进行生态斑块之间的有机串联,形成一体化生态廊道骨架。立足两区文化旅游特色资源,打造两区联动线路产品,提升两区文化旅游品牌。强化联防联控,提升大气、水环境、固体废物联防共治效能。(区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东丽分局、区工信局、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区城管委、区住建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

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制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提高核算能力和水平。支持区内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配合全市构建森林等生态系统碳汇数据库与动态监测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推动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的核算研究。(区统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委、区农业农村委,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落实法律法规标准

严格执行《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等。严格落实最新绿色建筑、节能审查后评价等地方标准。鼓励区内相关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督促区内重点用能单位严格落实国家、天津市有关行业碳排放核算要求。(区发改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政策资金保障

增强财政政策与金融的联动,建立绿色低碳项目库。加强对符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能效环保指标先进的项目用能保障。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加大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力度。鼓励驻区金融机构利用好金融创新产品,支持高碳行业转型经济活动,充分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信贷资金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转型等债券。(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金融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按照全国和我市碳排放权市场任务要求,落实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制度,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做好碳排放报告和履约工作,鼓励重点排放单位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用于完成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绿证交易方式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落实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推进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区生态环境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各街道、园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区委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一领导,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各成员单位按照国家、我市决策部署和领导小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街道、园区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责任落实

各相关单位要深刻认识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要加强与市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重点行业、领域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加快完善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严格监督考核

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依据全市考核方案进行问责。组织开展碳达峰目标任务年度评估,有关工作进展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将涉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强化指标约束。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情况纳入全区绩效考评体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天津市东丽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主要指标分工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