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8-22 15:07|栏目: 地方政策 |浏览次数: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直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十四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委商省直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报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1月22日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 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发展布局

(一)打造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引领区

(二)构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建设一批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四、重点任务

(一) 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能力

(二) 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三) 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

(四) 提升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五) 推进新能源产业协同高效发展

(六)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发展

(七) 促进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 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五、专项行动  

(一)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专项行动

(二)关键技术攻关专项行动

(三)数字化赋能升级专项行动

(四)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五)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

(六)创新人才引培专项行动

(七)知识产权与标准领航专项行动

(八)领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

(九)新兴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动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三)着力拓展融资渠道

(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用地及环保政策支持

(六)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

(七)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八)完善落实督导机制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是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提升河北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组织实施系列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平稳较快发展。

    新动能拉动作用增强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9.4%,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生物医药、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势持续巩固增强。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大数据、机器人、氢能等新兴产业乘势而上,迅速崛起壮大。

    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森思泰克车载毫米波雷达、同光晶体6英寸碳化硅等3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世界规模最大的绿巨人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竣工投运,维信诺第六代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沽源建投风电制氢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博威公司5G通信用基站功放芯片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

    产业聚集效应显现35个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高性能燃料电池电堆产业化、单晶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氢能、风光储输及应用全产业链加速形成。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由2016年的第11名上升到第7名,生物药物、高端化学药、现代中药产业链提升优化。京津冀大数据试验区秦淮、润泽、阿里等一批大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全省数据中心建设机柜数量超35.5万标准架、运营服务器数量超150万台。怀来大数据、唐山机器人、安国现代中药等示范基地特色产业链延伸壮大,集聚优势日益明显。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2212家,是十三五初期的2.45倍,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2家。涿州模式动物表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加快推进。在高速动车组、创新药物、光伏风电、现代通信等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5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46%提高到2020年的60%

创新企业不断壮大。石药集团、中车唐车、中信开诚、先河环保等本土创新领军企业加快发展,竞争优势不断增强,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5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4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腾讯、阿里、金风科技、维信诺、秦淮数据、亿华通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地河北,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新兴主体倍增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到9400家、8.7万家,分别比2015年增长4.8倍、2倍。

(二)面临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领全球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时代。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入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各领域融合相长,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国际经贸摩擦、传染病防控、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新挑战。

我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迫切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发力赶超先进地区,重塑河北发展新优势。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翼带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正在加速转化为河北创新发展的强大势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日趋优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重大发展需求为牵引、重大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扩大新消费,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二)主要原则

坚持以创新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产业发展潜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疏通创新和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痛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构建自强自立、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

坚持以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内外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重要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坚持以融合化催生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努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创造新需求、新消费,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

    坚持以协同创新提升发展能级。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和创新资源共享,共建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的孵化转化;促进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间的创新创业合作,打造错位发展、协同配套、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上实现新跨越,提升对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支撑能力实现新跃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千亿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10%,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3.5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800家以上。

产业竞争力实现新提升。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

创新生态实现新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人才、投融资等创新创业链条进一步畅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多元协同、资源共享、融合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发展布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地区位和比较优势,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生态化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引领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引领区

    重点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互联网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数字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雄安超算云中心、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全域高速通信网络、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智慧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5G等智能基础设施和感知体系,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超前布局、研发一批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积极开展量子信息、脑科学、细胞治疗、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布局信息网络实验、生命科学创新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创新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新高地。

(二)构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1.石保廊新兴产业优势发展区。石家庄、保定、廊坊借力京津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海洋装备等领域深化融合发展。

2.沿海中高端产业转型发展区。秦皇岛、唐山、沧州整合发挥临海、临港优势,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先进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海工装备、软件及信息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增长极。

3.冀南特色产业集聚区。邢台、邯郸、衡水发挥制造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应急救援装备等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迭代升级。

4.张承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张家口、承德两市依托区域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冰雪装备、大数据与云计算、通用航空、智能仪器仪表、生物农业、先进环保等特色产业,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引领示范区。

(三)建设一批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依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强化政策支持引导,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推进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支撑。加快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石家庄生物产业、秦皇岛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石家庄通用航空综合示范等国家级示范基地(示范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河北名片。高质量建设石家庄光电与导航、唐山机器人、怀来大数据、唐山轨道交通、固安新型显示、衡水新型功能与复合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等省级示范基地,聚焦特色产业加快补链、强链、延链,提升示范基地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重点聚焦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高水平成果转化、高端产业转移承接配套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新增长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支持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主动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加快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延伸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一批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四、重点任务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绿色环保3个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壮大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4个优势产业,前瞻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能力

聚焦关键核心突破和重点领域创新,培育壮大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现代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跨界融合,构建高效创新、开放协作、绿色安全的产业发展生态。

大数据。统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完善全省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研究突破分布式高速高可靠数据采集、机器学习、海量数据处理、数据真伪识别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保护等产业发展。深化与国内外优势大数据企业的战略合作,有序承接京津大数据产业转移,建设数据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探索建立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规则、标准合约等标准体系,完善大数据安全保障制度。

物联网。加强射频识别与传感器节点技术、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无线传输、物联网操作系统、精准定位、数字孪生、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高性能智能传感器技术及产品。推进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智能决策、公共数据服务等融合创新。建立全省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体系,扩展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现代物流、环境治理、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平台。

 

专栏1  大数据与物联网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廊坊数据中心集群、临空经济区、石家庄(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推进基础电信运营商、华为公司、润泽科技、万国数据、合盈数据等龙头企业承担的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建设雄安数据交易中心、生物信息中心、大数据产业联盟,支持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优势企业、科研院校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孵化基地。

新型显示。加快发展新型显示基础材料、显示面板、中小尺寸柔性折叠屏、显示终端等产品,扩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MOLED)产业规模,带动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光学膜、掩膜版、溅射靶材等产业链式聚集发展。加快发展手机、车载显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显示终端,扩大新型显示在家电、汽车、新型消费类电子、通信终端、仪器仪表等行业创新应用。

 

专栏2  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液晶显示、廊坊固安/霸州显示组件及面板、辛集新型显示配套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维信诺第6AMOLED面板升级项目、诚志永华OLED材料、霸州云谷高刷新频率柔性显示屏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京津冀新型显示材料和LED显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联合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

 

现代通信。重点发展基于IPv65G商用的高端传感器、通信导航芯片、光通信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高频线路板、信息网络设备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等技术及产品。发展壮大应急通信、宽/窄带融合一体化通信等专网通信设备及系统。培育发展卫星通信、北斗导航产业,推进多模式卫星导航射频接收芯片、专用通信射频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北斗导航设备系统及应用服务测试认证平台、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发展遥感与空间信息产品增值服务,扩大在智慧养老、智慧环保等领域应用。

 

专栏3  现代通信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光电与导航、廊坊通信终端等产业集群。推进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新华北卫星通信和5G通信基站应用射频前端模块、美泰5G通信基站用环形器、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高端5G手机主板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中国电科54所、13所等单位,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科研单位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提升现代通信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能力。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加快发展大尺寸氮化镓外延片、硅单晶外延片,做大做强碳化硅单晶衬底及外延片,推动龙头企业上市,提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国内的竞争力。突破400G光膜块电子陶瓷外壳和基于国产粉体的氮化铝基板制备技术,推进集成电路封装及材料产业化。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用电子特种气体产业。提升智能终端芯片、多模射频接收芯片、射频识别芯片、光通信芯片等的研发设计水平,促进高端传感器、高端晶体振荡器、高速光电转换模块、太赫兹芯片等研发及产业化。面向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电力控制、功率芯片与器件等技术研发,加快产业化步伐。

 

 

 

专栏4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鹿泉电子信息、廊坊电子信息、邯郸特种电子气体等产业基地。推进河北同光晶体碳化硅衬底材料、河北天达晶阳碳化硅晶片、森思泰克毫米波雷达、中瓷电子陶瓷产品研发中心、派瑞特种气体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组建京津冀第三代半导体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半导体所保定分院,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平台。

 

软件与信息服务。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加快发展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感知等嵌入式软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的专业化平台软件,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及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面向金融、交通、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快开发5G、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智能办公、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应用软件系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运维、电信与互联网增值、综合位置服务等增值业务。

 

专栏5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秦皇岛、石家庄、保定、廊坊、雄安新区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依托河北工大、燕山大学等科研院校,河钢数字、中移系统集成、工大科雅等重点软件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行业特点和技术优势的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建设工业云和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依托华为、金蝶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潜力的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人工智能。积极开展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硬件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行为识别、智能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现代通信、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信息安全防护。建设信息网络安全标准化与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安全数据共享和指挥联动,构建全省网络安全大脑。推进京津冀信息网络安全协同治理,建设雄安新区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基地,提升重大活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发展冰雪装备、应急救援等高潜力产业,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支撑能力和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柔性触觉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尺等数控及智能装备关键部件及应用软件。加快发展通用智能制造装备,加强减材、等材、增材制造等工业母机以及智能控制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研发和迭代升级,提高数控装备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性能。加快发展专用制造装备,推进智能包装印刷、先进工程装备、智能化农机装备、智能办公装备、微小型燃气轮机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专栏6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激光装备与加工、玉田智能印机、廊坊临空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推进河北冀舟智能数控机床、三河同飞精密智能温度控制设备、东久智能制造产业园、耀火科技智能数控激光切割设备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数据与智能装备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

 

机器人。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焊接、搬运、装配、涂装等工业机器人,面向医疗、康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专业化、智能化服务机器人,面向警用、军用、消防、矿山、水下、地下管网等复杂应用环境的特种用途机器人。突破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减速器以及系统设计、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推进机器人本体、伺服电机、高性能减速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提升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专栏7  机器人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廊坊香河、衡水故城等机器人产业基地。推进河北智昆精密传动公司高性能减速器、河北金诚达工业机器人、香河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研发生产、河北华洋精工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优势企业,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专业化机器人研发、实验、检测服务平台。

 

轨道交通装备。重点推进混合动力及多源制机车、中低速磁悬浮综合轨道交通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整车系统设计和智能化制造能力。加快发展货运动车组、城轨列车、现代化有轨电车、公铁联运和智慧冷链重载列车等专用轨道交通装备。推进轨道交通配套轮轴、制动控制装置、传动齿轮箱、转向架、减震装置等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发展高铁地面设备、车载设备、信号传输网络、智能运维系统、高铁安全监测检测、故障快速维修等系统技术及配套装备。发展轨道交通用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专栏8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加快保定满城轨道交通产业园、唐山百川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装备、唐山丰钰轨道交通动力集中动车组、固安信通公司信号设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与中铁科学研究院、北方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航空航天。加快民用航空器产业化,拓展运五B改型、小鹰500、塞斯纳208B、海鸥300水陆两栖飞机等产业规模,支持发展行业级无人机、重型无人机、多用途无人机等通用飞机产业。推进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机载电子系统、直升机核心部件、无人机总装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发展地面管控设备、导航设备、航空电子设备等航空配套产品以及特种合金材料、高端膜材料、高端复合材料等航材产品。延伸发展通用航空作业、应急救援、飞机维修、航材支援、监测预警、航空培训等航空服务业。配套发展航天应用产品,促进空天通信与测控系统、航天配套零部件、航天用高端材料、微小卫星研制与测试等研发及产业化,建设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和综合服务基地。

 

专栏9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大兴机场临空产业园、保定航空航天零部件及通航装备基地、固安航天产业园、渤海新区中捷通用航空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推进建设唐山九天微星卫星研发制造、涿州航天发动机用零部件制造、大兴机场IABG检验检测中心等重点项目。深化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北航等中央企业、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建设航空航天高端部件研发及应用测试基地。

    

增材制造。推进构件结构设计、性能预测、异质多材料精准送粉系统、高功率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等增材制造核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激光增材制造、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以及数据前处理、智能控制、智能监控等配套软件系统,打造一批增材制造材料与装备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

海洋装备。提升大型工程船、水陆两栖船、化学品船、中高档游艇、纯电动水上巴士等船舶改装和修造水平,积极发展高科技轻型船艇、海上应急救援装备。拓展海洋石油勘探、深海探测、海上救援、海上浮岛等海洋工程装备维修及配套产品生产,开展船舶生物附着物清洗、船舶除锈、水下作业等专用机器人及配套系统的研发应用。打造唐山、秦皇岛临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涿州海洋装备产业园。

    高端农机装备。推进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效联合收获机械、高速精量播种机械、精准施药及施肥机械、高效节水灌溉成套设备、种苗繁育加工设备等农机装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大中型粮食烘干成套设备、高效农田秸杆及残膜清理设备、农田土壤修复设备等农业专用装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应用,建立完善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检验检测及认定体系,打造一批现代农机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

应急救援装备。聚焦救援处置、监测预警、预防防护等重点环节,加快搜救探测、消防救援、现场救援等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空间、海洋、管道等特殊场景作业、灾害监测预警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装备,配套发展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仪器仪表、集成控制系统等。促进大数据、卫星导航、特种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的集成应用,拓展发展应急服务业,打造应急救援设备及特种机器人产业集群。

 

专栏10  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唐山开平、张家口怀来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石家庄应急通信装备、秦皇岛智能消防装备、邢台应急装备等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地面救援巡检、立面消防救援应用特种应急处置装备、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技术装备、矿山抢险救援装备、无人机配套应急救援装备、特种智能应急救援装备、专用智能仪表及智能传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建设专业化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机构,打造集人才、方法、设备为一体的国内智能应急救援协同创新平台。

 

冰雪装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冰雪装备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加快造雪机、压雪车、输送设备等装备和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推动冰雪器材、运动服装、冰雪休闲装备、维修保养装备等系列化、高端化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沉浸式数字仿真等技术与冰雪装备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冰雪装备用品、冰雪服务软件、智能装备硬件、服务云平台等智能化产品开发。加快张家口冰雪运动装备、承德冰雪运动装备等产业园建设。

高端仪器仪表。加大光电测试、物理性能测试、电子测量、计量、分析等高端仪器设备的研发力度,积极发展机器视觉感知设备和流量精准监测控制设备、无损检测装置、高精度数字超声波探伤仪、成分分析仪等在线检测设备。发展污染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关键仪器设备,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激光跟踪测量仪器、远程运维及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系统等重点领域专业检测仪器设备。提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灵敏度、精确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指标,促进国产仪器设备在相关领域的推广应用。

(三)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

紧紧抓住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增强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生物医药。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创新药物;鼓励开发临床需求较大、专利即将到期的首仿药物,深入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大力发展特色原料药和创新原料药,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连续流微反应、连续结晶和晶型控制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药物及其中间体制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生物药新品种,支持新型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多肽类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高端生物技术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基因编辑、细胞免疫等治疗方法研究,积极发展干细胞、免疫细胞技术及治疗产品。加速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药物设计的研发能力,支持发展一批高水平药物研发服务机构和规范化的临床试验机构。

加快中药新品种、天然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新型靶向抗病毒药物、抗抑郁及阿尔兹海默症药物、新型胃肠动力障碍药物、新型骨质疏松药物等中药创新药物。扩大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植物药提取、现代中药制剂、中药保健品等高端中药产品,加快独特治疗优势中成药国际化注册进度,促进中药产业标准化、现代化。

 

专栏1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安国中药都、衡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承德绿色中药材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加快石药重组蛋白、河北药明生物药研发及生产平台、石家庄四药新型制剂及生物医药、衡水以岭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化、石家庄格瑞药业新药研发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对接利用京津优势资源,建设雄安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构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发展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高性能医疗设备、智能医疗器械、新型放疗和热疗设备、远程医疗专用设备等医用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医疗器械产品,加快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脑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等高性能医用产品,推进高端生物医用材料、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的新产品研发。培育壮大康复训练机器人、护理机器人、仿生假肢、可穿戴便携式医疗辅助器具等产业,推动智能床、智能轮椅、康复治疗器械等产品高端化发展。

 

专栏12  医疗康复器械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秦皇岛、衡水、廊坊等医疗康复器具产业基地。推进建设秦皇岛中秦兴龙康复辅具、博世林科技医疗设备、康卫仕高端医疗器械、廊坊临空经济区国药科技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河北省智能康复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生物制造。大力发展生物发酵、生物基产品、特色生物制品产业,推动生物技术在医药、化工、材料、食品深加工、新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巩固提升氨基酸、淀粉糖、酶制剂、维生素等产品优势,发展生物基纤维、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塑料、生物基橡胶等生物新材料。推进工业菌种创新迭代、化学原料药生物合成、植物天然产物的发酵制造、可再生化工材料等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传统化工、农业向绿色生物工业转型发展。发展天然香辛料、精油、天然营养、植物蛋白、油脂等植物提取物产品,促进海产品多肽、动物性蛋白、胶原蛋白等动物提取物及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

 

专栏13  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衡水生物基材料与生物发酵、邯郸提取物及生物基制品、廊坊氨基酸及功能性食品等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梅花生物、中科汉禧、秦皇岛华恒生物等优势企业,建设河北玉星生物赖氨酸、河北瑞龙生物天然食品添加剂及香精香料研发生产、秦皇岛启浩生物酶解蛋白等重点项目。促进生物制造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生物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提升生物制造产业技术工艺水平。

 

生物农业。支持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现代遗传技术开展动植物育种、保种,完善生物育种产品追溯体系,培育发展一批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等动植物优良品种。推进畜禽疫苗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大力发展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生物饲料产品。深化农业领域开放合作,与国内外优势科研机构共建一批高水平作物品种选育、生物农药及肥料科研和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生物农业研发创新能力。

生物安全保障。依法依规开展病毒学、病原生物学、传染病流行病学领域研究,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生产和储备一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药物。建设生物安全预警监测体系,逐步实现各类数据高效融合、信息共享和及时通报,提升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四)提升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面向重大工程、国防安全、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需求,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新材料等,构建材料研发、核心工艺、专用装备和软件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我省由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型发展。

先进金属材料。大力发展基础零部件用钢、工模具用钢、高性能海工用钢、轴承用钢、高级管线钢、增材制造金属粉体、高纯铁基材料等高品质先进钢铁材料,推进钢铁行业产品迭代升级。加快发展高强高韧高耐磨、低成本的锆、铝、铜、钒、钛、镁、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积极发展高端合金材料,扩大高温合金非晶材料、钛合金材料等在航空航天、发动机、深海探测等领域应用。

 

专栏14  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发展工程

依托河钢集团、敬业集团、建龙特钢、立中四通等重点企业,建设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基地、钒钛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合金材料产业基地等。重点推进中钢研涿州高温合金材料、河北紫维高纯粉末冶金、首钢迁安车用电工钢、中普精密制造冷轧带钢、承德建龙钒钛高科无缝管、龙凤山铸业铁基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与中国钢研集团、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创新合作,高水平建设创新平台,增强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水平。

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突破茂金属聚乙烯等高性能树脂和集成电路用光刻胶等电子高纯材料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电池隔膜、储能材料、超高纯硅基材料、半导体材料、液晶材料等电子材料。发展高性能陶瓷、特种玻璃、人工晶体、新型高分子材料,高端稀土材料,药用包装材料,质子膜、反渗透膜、离子交换膜、动力电池用复合膜等功能性膜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橡塑复合材料。加快海洋输油胶管、柔性液晶显示基板材料、长碳链尼龙工程材料、电工级聚丙烯材料。培育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多基复合材料、高纯石墨材料、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促进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预制体、飞机碳刹车盘、碳碳热场材料、汽车及高铁用刹车材料等高端材料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专栏15  新型功能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邯郸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衡水新型功能与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廊坊高端复合材料产业基地等。推进中国船舶718所(肥乡)新材料产业园、河北复朗施高纯度新型纳米材料、沧州康美特高分子材料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省内外优势科研单位建设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提升新型功能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能力。

 

绿色新材料。重点发展氯碱离子膜、光学聚酯膜、水处理用膜等膜材料,发展高端聚碳酸酯、高端聚烯烃、高效催化剂、绿色涂覆材料、可降解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发展高性能粘胶剂、高端水处理剂、绿色塑料助剂及表面活性剂、新型高安全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发展新型防水、防火、防腐材料,新型保温材料、装饰材料、墙体材料、超低能耗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带动化工行业功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五)推进新能源产业协同高效发展

发展壮大太阳能、风能、储能、智能电网等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先进电网技术、高效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促进新能源多元协同发展。

太阳能产业。研究突破高效钙钛矿电池制备与产业化生产技术,加快推进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新型薄膜、异质结(HJT)、背电极接触(IBC)等低成本新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进高效率双面发电电池、大尺寸高密度封装组件、聚光型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高效电池生产设备、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逆变器控制器、光伏组件绿色回收关键设备等产品升级。促进超高参数塔式、低成本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采暖等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发展太阳能空调、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工农业供热、光储充电桩等技术装备产品。

 

专栏16  太阳能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张家口、邢台、保定、承德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张家口英利高效N型单晶异质结(HDT)太阳能电池技术示范、晶澳年产4GW高效太阳能电池、唐山东日新能源材料及配套、涿鹿矾山黄帝城太阳能跨季节储热试验示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提升光伏材料及工艺、新能源光电器件国联合工程实验室、高效率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

 

风能产业。突破大型中高速永磁风电机组和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加快风电机组整机研发,提高发电机、叶片、塔筒、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发展10兆瓦级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成套技术,提升风电整机和叶片制造质量水平,增强风电产业配套和风电装备整体制造能力。提升风电稳定性和持续性能,研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风场集群控制系统,搭建风电装备关键部件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推进风电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专栏17  风电装备产业发展工程

着力打造张家口、保定、沧州、唐山等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三一张家口风电产业园、国电联合动力(保定)3MW系列整机和叶片、金风科技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智能制造、面向低碳城市的崇礼群微电网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与国家电网、中科院能源所等合作,发挥鉴衡国家风电装备检测实验平台功能,建设低风速及海上风电叶片等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风电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

 

储能产业。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安全性、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磷酸铁锂、钴酸锂、三元锂、锰酸锂、钛酸锂等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鼓励开展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试点示范。开展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示范,推进装备制造与技术产业化。探索开展相变储能技术、飞轮储能技术、储热、储冷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储能系统整体设计及核心部件、电力辅助补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控制和区域能源调配管理示范应用,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光伏的消纳能力。

 

 

 

 

专栏18  储能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张家口新型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在承德、邯郸、保定等地布局建设一批储能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建设张北绿巨人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唐山国轩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河北金力电池用芳纶涂覆复合隔膜、中科锂电新能源科技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锂离子和太阳能材料工程实验室、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势,增强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提升储能产业创新链。

 

氢能产业。强化氢燃料电池电堆材料等关键技术创新,加快高效制氢、纯化、储运和加氢等技术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氢能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推进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先进适用储氢材料、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电堆批量生产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扩大氢能应用场景,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规模化发展,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

 

专栏19  氢能产业发展工程

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和张家口坝上氢能基地建设。加快河北建投风电制氢和风光耦合制氢、海玻尔风电制氢、河钢宣钢氢冶金示范、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中氢科技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零部件、邯郸科华氢能装备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氢能利用技术标准和安全检测体系,加快建设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增强氢能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

智能电网装备。开展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装备、柔性直流输配电设备、智能化高压电气设备、监测及状态诊断系统等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集成一体化智能变电站、一二次相结合智能化电力设备、控制与保护一体化系统。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研发能量交互与集群优化、用电大数据服务技术,促进实现电网状态智能感知、用户负荷主动响应双向互动,提升电力网络基础能力和智能化运营管理能效。鼓励发展智能微电网,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推动供电企业加快向智能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转型,构建适应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支撑技术体系、开放共享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

新兴新能源。加快生物质能清洁开发应用,推进高效低成本生物液体燃料、生物天然气技术与设备研发,加快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产业化。开展海洋能高效利用技术装备开发和工程化示范,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地热能供暖、发电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六)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发展

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研发、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市场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完善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车路协同场景,提升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和市场普及率。

新能源汽车。研究突破整车智能高效热管理、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和能效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电气系统集成、结构轻量化和整车安全等技术装备。推进燃料电池空气压缩系统、新型电池系统、汽车电子功率器件、车载芯片、电控系统、分布式驱动控制、多能源高度融合智能控制等研发和产业化,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智能网联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多源信息融合、车辆协同控制、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推进车载智能雷达传感器盲区监测与变道辅助雷达系统、组合高精度定位、定姿系统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全速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FS-ACC)、碰撞预警系统(FCW)等辅助驾驶系统应用,积极开展全自驾驶与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大数据技术综合用示范。

 

专栏20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沧州、张家口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有序推进沧州智能网联车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加快河北镭射机电高性能驱动电机制造、长城汽车新车型研发生产、河北优致新能源汽车电子助力器项目,沧州百度公司和北京现代智能网联车项目,石家庄美泰电子、森思泰克智能网联车自动化驾驶传感、导航与智能控制等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指标体系和测试评价标准,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

车路协同设施。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新型充换电技术装备及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体系。推进建设智慧路网基础设施,建立智能网联车应用支撑环境,构建技术研发、测试认证、标准规范、安全测评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系统开发与应用、车路云网等国家地方联合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优势,依托京津冀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相关标准制定。

(七)促进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高效节能、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促进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及新材料的产业化,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保障。

高效节能。加大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高效锅炉、汽轮机和燃气轮机、非晶合金变压器、稀土永磁无铁芯节能电机及拖动设备。大力发展高效风机、水泵、空压机、空气源热泵、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等高效节能设备,开发低温低压余热发电、高效循环余热利用等技术装备。支持低碳零碳负碳和存储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和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第三方服务等模式创新。完善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支持引导高效低碳产品市场消费,大力推进工业、城镇、交通、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系统示范应用。

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突破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替代及治理、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等关键核心工艺、关键材料及系统技术装备,重点开发VOCsNOxSOxPM2.5、温室气体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及装备,促进工业废气治理、过滤吸附、脱硫脱硝、除尘净化、催化氧化、环境噪声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大气污染监测仪器仪表和系统集成技术装备、高效空气净化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装置等,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网络系统,提升大气治理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水污染防治。围绕工业污水零排放及达标治理、超采区地下水污染治理,重点推进低能耗、分散式可移动污水处理设备、物联网大数据绩效管理系统、节能循环利用设施、智慧化运维技术装备、信息化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装备、新型环保水处理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保护,开展湿地修复、生物法一体化污水处理、污泥干化脱水等绿色环保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开发水环境监测设施和地下水污染过程阻断设施,建设区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协同治理机制。

土壤修复。研发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现场快速采集、检测、分析关键技术装备、污染场地原位阻控与绿色修复技术产品、土壤污染预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装备。针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污染场地突出问题,加快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发展土壤有机污染物强化气相抽提、重金属电动分离等技术装备,推进热脱附、氧化还原、化学淋洗等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高值化、集约化利用,发展建筑垃圾湿法分选、重金属高效回收利用等技术装备。推进金属矿产、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废旧汽车、碳纤维自行车、太阳能电池、风电叶片、动力蓄电池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促进高附加值机电装备关键部件及关键材料再生利用。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支持发展农林废弃物资热解和生物质气化成套装备、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与综合利用等成套技术装备。

绿色低碳服务。大力推广第三方治理、监测、综合环境分析、环境调查与评估等服务新模式。探索开展环境治理托管服务、业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建立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绿色交易机制,鼓励有基础的市建设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促进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推广应用,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型。

 

 

专栏21  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推进石家庄、沧州、唐山、邯郸等地布局建设一批大气、水污染治理装备制造与服务产业基地,建设唐山、沧州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

推进实施河北先河新型环保装备研发及智能制造、河北聚磊绿色智能环保设备、石家庄瑞澳科技智慧环保感知仪器产业化、沧州利达环保设备生产中心、河北瀛源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河北顺境环保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等重点项目。加快提升先进环保领域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研发能力,建设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增强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支撑能力。

 

(八)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围绕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前沿材料、区块链、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重点方向,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前瞻性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高水平科研和产业化基地,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

前沿创新。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科技专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量子信息、太赫兹、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支持开展量子密钥、量子隐形传态、量子机密共享等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太赫兹无线通信、高功率可控发射器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院所建立未来技术学院,统筹布局建设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平台和公共基础设施,打造未来产业发展应用场景。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协同创新,加强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有序对接、融通发展。

区块链。研究突破区块链密码学、共识机制、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隐私保护等核心底层技术,着力解决链上链下问题。与京津等地科研机构、区块链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区块链开源社区和平台建设,促进区块链技术成果转化。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电子政务、版权保护、确权溯源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提升社会管理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前沿新材料。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和技术储备,重点推进石墨烯等碳基新材料、新型纳米材料、超材料、亚稳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等高端新材料研发,加速推进技术、工艺成熟新材料的中试和产业化。拓展前沿新材料下游产品和市场应用,推进石墨烯、碳纤维等高端新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增材制造、防腐涂料、储能器件、复合材料、智能穿戴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五、专项行动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实施9个专项行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创新、支撑有力、高效运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一)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专项行动

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新材料、先进环保等重点领域,突出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努力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滚动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促进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军民协同创新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强化在建项目协调督导和绩效评估,促进项目尽快实施、及早完成见效,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机制,提升项目实施效能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关键技术攻关专项行动

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航空航天、高端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开展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聚焦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实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硬件等领域加快补短板,在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技术,在大数据、新型显示、高效储能、氢能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重要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

(三)数字化赋能升级专项行动

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全面推动钢铁、汽车、化工、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流程再造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建设完善河北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鼓励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大力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服务业新模式。

(四)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梯次育成机制,健全运行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提升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质量和能级。到2025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800家以上。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涿州模式动物表型和遗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集研发、转化、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

(五)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

    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机制,支持省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构建集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合作共同体,提升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鼓励资源富集、业态主导力强的集群争创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试点,促进产业集群间链式衔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支持各地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示范应用场景,统筹布局5G、智慧城市、城轨交通、航空机场、车路协同设施、加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六)创新人才引培专项行动

充分发挥巨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作用,实行更加有力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紧缺型人才。坚持人才、项目、平台、基地一体化发展,支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创新基地(平台)集聚优秀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引导省属高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大力培养行业急需的技术开发和高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育优化升级,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深度开发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完善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七)知识产权与标准领航专项行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创造,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在重点企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点。深化知识产权归属和分配制度改革,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侵权惩罚赔偿等制度,建设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构建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与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开展先进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研制用。

(八)领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要素供给、政策支持和帮扶服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业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实施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话语权,打造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链式配套、集群发展的良性格局。

    (九)新兴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

大力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测检验、认证服务、金融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服务新业态,建设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装置、基础科研数据、创新创业资源的开放共享。拓展智能手机、可穿戴装备、智能家居、电动汽车、智能网联车等新兴产品消费,发展虚拟/增强现实、网络视听、线上直播、数字娱乐、媒体广告等数字创意服务业。推动数字政府、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云上文旅等在线新经济模式提速发展,提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谋划制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政策,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衔接和协同配套。充分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专业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作用,细化规划任务和责任分工,完善组织推进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各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力量,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规划落实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投资指标的及时监测,健全常态化统计监测机制。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发挥政府资金及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聚合企业、银行、保险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支持机制,结合创新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差别化采取直接补助、后补助、贴息、奖励、股权基金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予以精准支持。鼓励各市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引导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科研仪器设备关税减免、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等鼓励政策,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的政策措施。

(三)着力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产业-金融-创投联动机制,扩大银行、保险、创投对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产业集聚区设立专业化创投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早中期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定期发布政府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创新优势企业名录,建立常态化部门-投融资机构-企业沟通机制,搭建政银企协同平台。大力推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鼓励开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合同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打造覆盖全省的成果转化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提升高新技术成果承接转化基础条件、中试孵化、产业链配套、创新创业等支撑能力。创新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维权服务等配套机制,支持发展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经理人队伍,健全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提升全链条、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五)加强用地及环保政策支持。投资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和省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满足用地占补平衡需要。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厂房加层改造、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省、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行。实行差别化环保监管政策,优化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气污染物零排、微排、低排企业以及技术含量高、低能耗、污染小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及时纳入正面清单予以支持保障。

    (六)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开展国际化创新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务实合作,支持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承接京津创新要素和高端高新产业转移,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规划建设雄安科技自由港,打造创新高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优势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各类展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落地我省。积极开展头部企业招商、核心节点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对重大引进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制定专项政策予以支持。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建立域外研发中心,利用国际资源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七)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办事流程,推广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便利化服务模式,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清理各类隐性壁垒、歧视性政策,持续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造开放、公平、普惠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在线业务信息系统、互联网+监管等平台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范服务和市场监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精益创新、融通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为新生事物留足发展空间。

    (八)完善落实督导机制。建立规划落实任务台帐,明确责任单位、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建立健全规划落实督导机制,每年年底对各市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褒奖成效显著地区,通报成绩较差地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及时解读国家及省促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举措,宣传推介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适时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讲座和专题培训,提高部门、基层和企业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Copyright © 2020-2022 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1503117885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南大街 备案号:冀ICP备202201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