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27年)》出台背景是什么?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为我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系统推进“人工智能+”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系统布局“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和8大基础支撑能力。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相关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河北算力规模领先、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空间巨大等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我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河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赋能我省八大重点产业,一体推进研发攻关、应用迭代和生态培育,深化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协同,打造系列应用场景,打通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壁垒,着力建设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
二、在《行动计划》起草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考虑?
一是坚持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紧密结合国家实施的“东数西算”工程、国务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重大部署、重大行动在河北落地,同时与我省正在研究编制的“十五五”规划纲要、人工智能产业专项规划做好衔接,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形势提出政策措施。
二是坚持与河北实际相结合。对标对表国家和先进省市经验做法,立足我省优势行业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在示范效应强、数据基础好、应用价值高的钢铁、化工、汽车制造、医药健康等行业开展创新性应用。
三是坚持创新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河北聚集,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同时培育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在推动重点领域应用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
立足我省优势行业资源和科技研发能力,重点在钢铁、化工、汽车制造、机器人、新能源、农业、教育、医药健康、商贸物流、交通、社会治理、科学研究、商业消费、互联网治理等行业开展创新场景应用,丰富和深化政务、商务、金融、法律、国际合作等多领域创新应用实践,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人工智能原生应用创新生态。例如,在钢铁领域围绕高端钢铁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等关键场景,支持企业开发行业大模型;在新能源领域聚焦风电场智能监控、光伏运维优化、储能全周期管理等关键场景,支持企业开展风电场风速风向预测、光伏电站自动清洗等技术攻关;在商贸物流领域聚焦智能供应链、高效运输网络、智慧仓储管理等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
四、在强化创新应用示范方面还有哪些具体建设内容?
《行动计划》聚焦我省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行业领域,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引领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集群化、体系化落地。
雄安新区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研发平台,打造具身智能试验场、环境仿真平台等前沿领域实验平台,加快建设雄安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构建开放化、全栈式产业生态格局。支持开展基础技术和硬件设备研发制造,在交通、医疗、教育、生活服务等领域着力打造高水平城市管理新机制。
廊坊市加快京津冀智能算力走廊节点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城市治理、制造、物流、康养、生物医药和低空经济等应用场景,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和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廊坊市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加快推动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等地发挥应用场景丰富、数据标注基地、算力中心聚集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大众消费、智能制造、体育文旅、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五、为更好推动《行动计划》实施,在哪些方面强化支撑能力建设?
一是夯实算力供给基础。统筹算力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着力推进张家口—廊坊算力供给廊道建设,加快打造环京地区智能算力集聚区。推动建设京津冀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鼓励政府、高校院所、医院、小微企业等通过云服务使用智能算力。
二是加强数据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提供高质量数据产品和专业化数据服务,推出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推动可信数据空间运营者与数据服务方开展价值协同和业务合作。加快建设保定国家数据标注基地。
三是搭建应用赋能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共性技术攻关、科学设备研发、中试平台搭建。
四是梯度引育优质企业。引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实力强、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创新型企业,孵化一批科技属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五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交流引进,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加速集聚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和团队。